在离开简书的日子里
日子过得真快,离开简书算起来半年多了。
记得在简书平台上,写作的最后一篇文章是《我的工友我的厂》,定格在2017年12月22日。在之前的半年内,我几乎都是在早上五点钟左右起床,在手机上用手指一笔一划码着文字,以极大的热情,写了上百篇文章。终于有一天,我感觉有些累了,不想写了,就再也没有更文。尽管如此,但简书已牢牢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与简书相遇,缘于朋友发在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她的文章有简书的标识。经过粗略地了解,我觉得简书这个写作平台比较适合我。于是,在2016年10月的某一天,我写下在简书上的第一篇文章《生活不能没有诗》,记录了参加一帮年轻人举办的小雪诗会的经过。这篇文章过后,我停顿了半年多,直到2017年5月,我写下了《我的母亲》一文。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下了包括散文、随笔、诗歌在内12万文字。
在与简书的蜜月时期,我不断地码字写文,不断地收获简友的点赞,获得了6仟多的好评,有粉丝1仟9佰多,在心理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其中,有一篇文章《机关里新来的年轻人》,阅读量达到1万6仟多,点赞数将近5佰。在写作的同时,我也大量地阅读简友们写的文章达到8仟多篇,也不断送出自己的点评,与大家互动。在网络世界里,与素不相识的人隔空对话,这种感觉还蛮好,直到有一天我忽然从简书上离开。
其实在离开简书的日子里,我始终没有忘记简书,也没有忘记那些以文会友的简友们,时不时点开看一下,就像逛公园,只是没有再更文。简友们也没有忘记我,有的还发来简信询问我在做什么,有的还征求我的意见转发我的文章。
在离开简书的日子里,我加入了当地的中华文化促进会,担任顾问,这是一个以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由海内外热忱中华文化的个人和单位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不久,我参与了由文促会和两江四湖研究会联合发起的《老街巷记忆》一书的编写活动,并担编委会的办公室主任,具体组织协调该书的编写工作。这是我退休后接受的第一份公益工作,开展宣传发动,筹集出书经费,组织人员参与写作,也是乐此不疲。
在离开简书的日子里,我的生活还是充实的,散步,读书,喝茶,会友,郊游,还时常到漓江里划船。特别是在漓江划船,感觉真是好极了,清风徐来,碧波荡漾,蓝天白云,一望无际。小船悠悠,人也悠悠,不由得心花怒放。
在离开简书的日子,我与家人去了一趟泰国清迈,这是我第一次出国。虽然时间短暂,异国风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皇家的园林,金色的寺庙,随处可见的鲜花,飘着咖哩味的夜市……
在离开简书的日子,尽管生活还过得充实,但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的。简书就象是我的老朋友,离得久了有些想念。我很喜欢李健的一首歌:忽然有一天/我们又相见/你清澈又神秘/在贝加尔湖畔。这既是你,也是我。
简书,我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