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霍乱时期的爱情》—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霍乱,也没有爱情
内容和书名不符合预期。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霍乱,也没有爱情。按照书名的设定,预想的情节或许是,两个相爱的恋人本可以长相厮守,却被突然的霍乱冲散,相隔异地。他们相爱着,痛苦着,为了能够再次相逢,努力着,搜寻着。这期间一定少不了万般辛劳的双方奔赴。或许其中一方迫于压力已经结婚生子,几十年后,当故事接近尾声时,两个年迈的老人终于重逢,不顾一切厮守终生,过起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这么想就错了,本书跟这个预想完全不沾边。
故事的背景中,确实提到了霍乱,但并非主旋律,同样也提到了战争,也提到了森林过度砍伐和河道缩窄。至于爱情,男女主人公严格来说并未交往,年轻时的冲动确实让他们有过一段时间通信,但是女主偶然瞥见男主后便厌恶的退回所有信件,头也不回的转向自己的白马王子。男主默默的想念着、关注着女主,同时也一个接一个的玩弄着其他女人。最后熬到女主的老公死掉,又对女主穷追不舍。反正,最后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没羞没臊了。这是爱情吗?(女主是费尔明娜·达萨,男主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如果用简短点的名字,这本书的字数又能少上万字)
我在想,这本书传导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从男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来说,他在相貌、气质、家庭背景等各个方面都不如女主费尔明娜·达萨的医生老公,被拒绝也属常事。虽然被拒绝了,但仍旧像幽灵和影子一样缠绕在费尔明娜·达萨的周围,不能释怀。之后的岁月里,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有长期稳定性关系并且登记在本本上的,就有两百多位,现代词汇中的滥情、渣男、小三似乎不足以形容这位人面兽心的船舶公司总经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继承了亲戚的事业)。因为他长达50多年的坚持,最后熬死了费尔明娜·达萨的老公,很快就追求到了费尔明娜·达萨。或许,又该在他的小本本上增加一个名字了。在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所有情人中,还有一位十六岁的学生(当时他已经七十多了),无情的玩弄未成年的感情,最后她在被他抛弃之后无情自杀而去。对于女主费尔明娜·达萨来说,似乎是纯洁美好的象征,但是我不明白,当初对弗洛伦蒂诺·阿里萨那样讨厌,为什么在老公死后没多久,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并没有展开多大的爱情攻势的情况下,竟重新爱上了他。最初的讨厌,到几十年的避而不见,再到最后几年激情重燃,我不明白缘由。难道真的是爱情?还是空虚?或者是被他的坚韧和柔美吸引?不管原因如何,最后冠冕堂皇的说一句,“这已经超越了爱情”,便让我们打消所有疑问,只能承诺自己情感匮乏。
至此,我对这本书的直观感受,似乎一直让我抱有某种“偏见”,毕竟是人人传颂的经典巨作,或许我应该冷静一下,重新审视这部作品。在此之前,我在吐槽下网络的营销文案,就是那所谓的“等待了51年9月4天的爱情”。从费尔明娜·达萨结婚到她老公离世,这段时间花费了51年9月4天,这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等待她的时间,并且书中也多次被提起,但并没有必要被拿来营销,因为主题并不在此。
马尔克斯的家乡在哥伦比亚,南美洲北部,并且本书也多次提到加勒比沿岸,所以这就是本书的地理位置,夏季酷暑炎热。时间上,是跨越世纪的爱恋,从19世纪到20世纪,从十几岁的青春懵懂到七十几岁的老态龙钟。虽然上面带有“偏见”的评论一番,但是我对这本书评价并不低。我认为这本书重要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文字的魅力,是马尔克斯的文学魅力。
马尔克斯的文字,啰嗦臃肿,深邃无序,需要反复品尝。不同于其他虚构类小说,重点都是在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性格的奔放含蓄,又或者教育意义深重道远,又或者故事结构宏伟磋叹。马尔克斯的文字,适合慢慢品味,就像泛叶扁舟,就像坠入荒原。也很有深度,需要有生活阅历,才能有所谓的“共情”,所以这本书不适合未成年,甚至禁止。那被Jing液润湿的纸张,真怕脏了孩子们的眼睛。对于这种作品,囫囵吐枣并不是它的终点,换个时间我一定会在读几遍。而且我相信,因为这种跨越整个年龄线的作品,不同的人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影子,也自然会有只属于自己的感受。
搜了一下,书名原文是西班牙语,直译是:爱情在狂热时期,这个就问题相符了,马尔克斯本意应该说,虽然这对恋爱在行将朽木的年纪才最终走到一起,但仍旧抵挡不住爱情的火热。中译过来的文字,有美感了,却少了真实和精确。
我还有个疑问,这是人类历史大难题,什么是爱情,本书中的恋情是不是爱情,如何能像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一样,把爱情保险到50多年仍旧没有变质。到了那个没有性的年纪,爱情又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只是排解孤独、相互陪伴和照顾,那跟谁在一起都可以,为什么就非他(她)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