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建筑净乐宫——武当山九宫之首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为中国道教圣地,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
明朝大修武当山,建太和宫、清微宫、紫霄宫、朝天宫、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净乐宫、遇真宫,及仁威观、回龙观、龙泉观、复真观、元和观等九宫八观,加之庵堂、亭台、桥榭等,在八百里武当山构建了庞大的道教古建筑群。
“宫”为帝王之居,也是把神之场所,多为帝王敕封之大型神宇。“观”又称“楼观”,原为古代登高了望之处,也是迎候天神之所,后世将道教庙宇通称为宫观。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
下面,我们来说说武当山九宫之首的净乐宫。净乐宫东西宽353米,南北深345米,面积达121785平方米,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十六年(1418年)落成。永乐皇帝-朱棣,御赐“元天净乐宫”额。
净乐宫原址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北麓。据《太和山志》记载:“祖传帝之先(即真武大帝之父)为净乐国王,净乐治麇,而均(均州)即麇地,故以名宫焉。”。该宫创建于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毁于火灾,康熙三十年(1691)动工重建,六载而成,乾隆元年(1736)又遭火焚。
宫内原有殿堂、廊庑、亭阁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问,由东中西三院组成,主要建筑有牌坊、大宫门、二宫门、正殿、二圣殿、真宫祠、方丈堂、斋堂、浴室、神厨、神库、配舍等,四周红墙碧瓦环绕,宫内重重殿宇,巍峨高耸,层层院落,宽阔幽深,环境幽雅,宛如仙宫。
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武当山道教宫观大殿都采用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殿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丽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崇台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武当山大多数道教宫观建于山林间,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与大自然和谐相融,既为道人提供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成为信徒、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