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尝思文集创业读书写作

精英只有5%,那就先做那活着的95%

2017-09-05  本文已影响2182人  lekli

公知许知远长得好丑,我讨厌长得丑的人。

因此我更愿意喜欢马东,毕竟马东长得可爱多了,而且马东在《十三邀》中说的:“这个世界上大约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过去。那95%的人就是在活着,就是在生活。”实在太对我的胃口了。

如果精英只有5%,那就先做那活着的95%。

万维钢把“高手”等同于“精英”,然后想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普通人与精英的区别在于思维简单,拒绝改变,自由时间花在娱乐上……总之,如果你不想成为精英,你就是蠢蛋。而要想成为精英,自然有捷径,那就是读书。

我不这么认为。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

至少古典在其新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中还是说了句实话: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网络内容产品的出现,高质量的书肯定是多了,但是与你需求无关的、低品质的书却也更多。

想单靠读书成为精英,实在太难。

我又想到了刚看过的电影《绣春刀2:修罗战场》。

“要想不这么死,就得换个活法。”

影片中,在数万尸体面前,张译所饰演的陆文昭说:“要想不这么死,就得换个活法。”此后他夹起尾巴做人,甘愿在宦官魏忠贤面前做牛做马,只为换得晋升的机会。

他冒险为未来的崇祯皇帝信王行造反之事,以为自己能消灭宦党,改变乱世。最终所换来的,却还是逃不过被即将登基的信王灭口的命运。

而张震所饰演的沈炼,从《绣春刀1》到《绣春刀2》,他从一个锦衣卫百户混到总旗,再到连锦衣卫都没得做,只能亡命天涯。别人都是官越做越大,他却是官越做越小。别人都陆续死在了那乱世之中,他却活了下来了。

活着,如一条狗一样的活着。

这是一个多数人焦虑着想要跃迁为精英或高手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多数人过了35岁还只能活成个屌丝的时代。

那还能怎么样呢?

猫腻在《择天记》中写陈长生入天书陵的故事,值得我们玩味。

众人一入天书陵,都马不停蹄地抢着看碑文,毕竟多看一点或许就能多悟到一点,而多悟到一点,修为境界自然就能比别人再高一点。而陈长生却先花了一天时间游天书陵,然后就在天书陵中或静坐或劳作,压根不去看碑文。待到众人笑他也断定他无能时,他却一日之内看完了前陵十七座碑文。在终于在第十八座碑文前悟道后,陈长生选择的不是继续破解后林的碑文,而是提前出天书陵。

或许有人要问,这就是主角光环,与我有何益?但你仔细想想,陈长生“十四年不修行,只读书,一年通幽(指的是小说中的修为境界)。二十日不解碑,只静坐,一日看尽前陵碑”,真的只是主角光环的作用吗?

不,这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神奇。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重点不在“知”,也不在“行”,而在“合一”。你知道是一回事,你知道了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在今天,活着的95%的人,因为有了马东所说的“技术通道”,完全是有可能做到“知行合一”的。

但在用好这一“技术通道”之前,还需要学会忍耐。

《急迫与忍耐》

让-菲利普·图森在《急迫与忍耐》一书中写道:

在普鲁斯特身上,忍耐似乎先于急迫。普鲁斯特并不写《追忆似水年华》的初稿,他只是在生活,他慢条斯理,仿佛在写之前就已经在进行校阅了。忍耐,就是他的生活,而急迫,则是他的作品。

急迫是一种写作状态,只能在无穷尽的忍耐之后才能获取。它就是忍耐的回报,就是奇迹般的结局。

在急迫想要成为那5%的精英之前,不妨先做那活着的95%,忍耐着,忍耐着,回报,总有一天会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