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要说奉献和牺牲,谁也比不上这个女人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2人  April仙仙

推荐大家一本书——《陆犯焉识》。

第一次读《陆犯焉识》是在大学,室友借给我的。那几天完全无心学习,上课都在偷偷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严歌苓的书,读完以后整个人都惊呆了:严歌苓的文笔真是好出天际!这书中的爱情太令人唏嘘了!

先介绍下故事梗概:

陆焉识是大户人家的才子,会四国语言,留美博士,归国教授。冯婉喻是陆焉识的继母冯仪芳的侄女,冯仪芳在陆焉识的父亲去世后,为了巩固自己在陆家的地位,就在陆焉识出国留学前,把冯婉喻嫁给了他。

陆焉识是向往自由的,他一辈子都在追求自由,自然是不满意包办婚姻,于是他留洋期间不仅拈花惹草,还认真谈了段婚外情;归国以后也不想面对妻子,只是尽丈夫的义务让婉喻怀了孕;战争时期,陆焉识随着大学西迁到了重庆,在那里又开展了一段两年的婚外恋。

到了五十年代,陆焉识因为“言论激进”被抓到西北草原上去改造了二十年,这期间渐渐认识到婉喻才是此生挚爱,改造结束后回到上海,终于见到了心爱的婉喻,而冯婉喻此时已经重度老年痴呆,到死都没有认出眼前的痴心老头就是她心心念念爱了一生又等了一生的陆焉识。

第一次读这本小说时,因为性子急、赶进度等原因,只图把情节顺完,加上当时年轻气盛,忍不了如此坎坷曲折的情路,给男一号加了一层粉丝滤镜,直接忽略了他对婉喻的不忠,只记得他释放回家之后和冯婉喻近在咫尺却像远隔天涯一般的错过。婉喻去世前说的那段话,我每次翻阅都会忍不住掉眼泪:

妻子悄悄地问:“他回来了吗?”

丈夫于是明白了,她打听是她一直在等的那个人,虽然她已经忘了他的名字叫陆焉识。

“回来了。”丈夫悄悄地回答她。

“还来得及吗?”妻子又问。

“来得及的,他已经在路上了。”

“哦,路很远的。”

婉喻最后这句话是袒护她的焉识:就是焉识来不及赶不到也不是他的错,是路太远。

再次读这本书,特地放慢了速度,想要放下之前的苦情印象,重新认识一下陆焉识和冯婉喻,认识一下他们生活的年代。

1、冯婉喻

冯婉喻是旧社会推崇的贤妻样板:从一而终,奉献一切,没有自我。

她是姑妈冯仪芳用来巩固地位的棋子,要不是碍着继母的身份,冯仪芳恨不得自己嫁给陆焉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婉喻是很难有好日子过的。

一成婚陆焉识就出国留学了,这四五年里冯婉喻就是冯仪芳的贴身丫鬟;陆焉识学成归国,冯仪芳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能给她带来一切的继子,她处处都要插在这对夫妻中间,要不是碍于伦理不能越轨,我想冯仪芳是巴不得跟陆焉识同床而眠的。

冯仪芳之所以能得逞,也是因为冯婉喻太弱了。自从在码头迎接丈夫学成归国,冯婉喻就被陆焉识的气度深深吸引,从此她眼里再也看不见别的男人。她坦然接受了这样的局面,并因此把陆焉识因为同情偶尔给她的一丁点温柔都当成是爱的暗示,她坚信陆焉识是爱她的,只是碍于恩娘冯仪芳而不能直接表达, 她的自欺和自卑给了她坚定的信仰,她要用一生去回馈陆焉识。

陆焉识被抓了,她按时去探监:

春夏之间,婉喻带来笋豆、糟鱼;夏秋更迭,咸鸭蛋、烧酒醉虾;秋去东来……

焉识拎着这些沉甸甸的食物往监号走,心里总是奇怪,来的一路几百公里,婉喻是如何三头六臂把东西运过来的?那手提肩扛的,拖泥带水的长途征程怎么会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狼狈的痕迹?在会见室一坐,还是那个洁净透亮的婉喻,一脸的识相,对自己微微的寡趣乏味泰然坦荡,自知是改进不了的,但是没关系,你给他多少关注,她就要多少。

陆焉识被判无期,冯婉喻抵押房产,挨家挨户去送礼;陆焉识被判死刑,冯婉喻就用身体去交易,换回丈夫重新改判无期;陆焉识在草原上顿悟了对她的爱,逃跑了,想回去看她,婉喻第一时间给他汇款,让他吃好喝好,而自己和孩子作为“敌属”,原本就过得战战兢兢,因为焉识的逃跑,处境更加艰难,她却没有对焉识透露过半点消息。

等到婉喻过了70岁,焉识终于释放回家, 可是她已经得了严重的老年痴呆,谁都不认识了。即便这样,她也天天抱着焉识给她写的信,安静耐心地等着他回来。

面对这个整天献殷勤的斯文老头,婉喻很感激,也习惯了他的陪伴,但是,当大女儿丹琼设宴撮合他们复婚(改造时陆焉识不想拖累家人,给婉喻写了离婚申请,儿子拿自己的未来胁迫婉喻同意了)时,一直如小猫一般安静的古稀老人冯婉喻竟然直接推翻了桌子。

原来婉喻在反抗包办婚姻时可以如此地英勇不屈。比起陆焉识曾经的曲线反抗,可是要英勇多了。

儿子当着她的面大骂陆焉识时,一辈子没说过脏话的冯婉喻直接开骂:

小畜生,要不是看你是我跟焉识生的,你身上有一半焉识的骨血,我现在就去报馆登报,跟你个小畜生断绝关系!

陆焉识不仅是冯婉喻的丈夫,还是她的信仰,堪比她心中的共产主义。她一辈子都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却因为“敌属”身份屡屡被批斗被调查被冷嘲热讽。不管主义怎样对她,她心中的主义都始终很美。

这个主义里的人为了许多目的做好事,就是不为自己的目的。婉喻为了这理想修了怎样的苦行,姿态那样低,那样自卑。

冯婉喻这一生过得幸福吗?不仅不幸福,还非常悲剧。她凭一己之力支撑了一个家,带大了三个孩子,保住了陆焉识的平安,代价就是完全牺牲自我,被她奉为终生信仰的爱情,几乎是场独角戏。她守了一辈子的活寡,等到终于能够和仰望一生的爱人朝夕相处时,她却完全认不出这个人,她心里的寄托还在遥远的大草原上。

唯一安慰的一点是,婉喻自己觉得很幸福,在她的认知里,焉识一直都是爱她的,这就够了。

但如果要把冯婉喻推举到“伟大女性”的神坛上,与我而言是对她一生苦楚的冷漠旁观。这么好的冯婉喻,凭什么要遭遇这些?所有因为时代、因为家庭背景、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女性,都不应该再被歌颂了,歌颂意味着鼓励和推崇,这就像古时候为了讨好河神而祭童男童女,给他们冠上至高的名号,予以最盛大的仪式,而实际上是以他们的牺牲来换取别人的生存。

2、陆焉识

陆焉识是大户人家的公子,会四国语言,留美归国教授,气度非凡,风度翩翩,不知道多少女人爱他。

陆焉识的前半生一直在追寻自由。他14岁时父亲去世,他看不过继母冯仪芳要被赶回娘家,于是做主让她留下,从此就被继母拴牢了。继母起初极力阻拦他出国留学,后来又把侄女冯婉喻塞给他。婚姻大事被继母以私人目的如此仓皇地包办,陆焉识自然是不甘心的。他在美国处处拈花惹草,还处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

回国后他不仅不爱冯婉喻,还很嫌弃她。一个你不爱的人对你好,是很烦人的,偏偏你有时候会同情她的悲惨遭遇,给她一点温柔的回馈,她便当成恩赐,加倍奉还给你,这就更令人厌烦了。

战争时期陆焉识随着学校迁到了重庆,又谈了段持续两年的婚外情,还让女方怀了孕。当然这期间他也挣扎过:

有时他会怕,怕自己爱恋念痕,纯粹是因为念痕不是恩娘推到他面前的女人,纯粹处于他对那种婚姻的反叛。他怕自己爱念痕是假,爱自己的自娱是真;他是没种公开地爱自己的自由的。他从小到大,大事从来没有自己做过主。只有跟念痕的恋爱是自由自主的。假如他把爱自由投射到爱念痕上面,对这个在他身边一天天辛勤搭窝的年轻女人多么不公正。

陆焉识追寻着自由,又切不断牵绊。他一边搞婚外恋,一边按时给家里写信,即使做不到什么,他对妻子、继母和孩子的责任心也一直都在,他是不会离开家人和别的女人在一起的。他向往自由,又害怕承担不了自由选择带来的后果,他不是恨继母,不是恨婉喻,他恨的是优柔寡断的自己。

陆焉识真的可以说非常混蛋了,他用婉喻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在重庆跟韩念痕过安稳的小日子。当然这种混蛋也不能完全怪罪于他,一定程度上,他也是个牺牲品,他的婚姻是冯仪芳的一步棋,是没有感情基础的。

那个年代的新青年都致力于反抗包办婚姻,他们的反抗干脆又直接,不圆房的,离家出走的,自己再娶的……是挺勇敢的,但是,谁来为独守空房的妻子们说句话?她们不也是牺牲品吗?她们一辈子没有尝到过做妻子的幸福,却依旧遵循着道德的约束勤恳料理丈夫家的一切,谁来解放她们?

被送到西北草原改造是陆焉识下半生的开端。极端环境下,他有大把的时间去认识人性,去回想他的前半生。他认为自己是爱婉喻的,他为自己前半生忽视了婉喻而痛心疾首。

他回忆自己和婉喻相处的每个细节,回想婉喻这么多年对他的付出,悔恨自己从来没有好好珍惜婉喻的美:

正因为她的寻常和安静,以及那点寡趣和乏味,她偶然的那些小水妖般的风情流盼才珍奇,才宛若神鬼附体。她其实是摸不着底的。他不知道她究竟可以疯成什么样子,也许她自己也不知道。

陆焉识忍不住思念,精心策划了一场逃跑。陆焉识还是那个陆焉识,不管他是失去一切之后才知道珍惜,还是只有经过一场囚禁和放逐才能让浪子认清心中的爱,他都没想过自己的行为会给“敌属”婉喻带来多大的灾难,他习惯了婉喻的无条件付出,把难题推给她也是自然的。

逃到上海,暗中旁观了婉喻几天之后,陆焉识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将给家人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没有跟家人相认,而是直接自首了。

电影《归来》中把这个情节改成了陆焉识在火车站跟婉喻见面后当众被抓,这么做是为了放大戏剧冲突,增加泪点,让观众更有感触,但实际上这改编不太合理,给陆焉识这个人物罪加一等了:当众捅这么大篓子,还敢说你真的爱婉喻?

草原上改造二十年后,陆焉识释放回家了,他开始赎罪。他任劳任怨地帮子女做家务,时不时挨儿子一顿激烈的控诉,耐心陪伴着失忆的婉喻。他终于能为婉喻做点什么了,婉喻却不认识他,这大概是对陆焉识的惩罚吧,只是这惩罚太残忍了,一并伤害了婉喻,让她终其一生都等不到心爱的人。

3、人性黑洞

除了感情线,《陆犯焉识》还展现了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生活境况。

在此地谁有块心病,有块暗伤,一定会有人来揭它戳它,你的痛不欲生可以缓解大家的痛不欲生,一份不幸给大家拿去,医治集体的不幸。

说救人是没用的,换个说法,说大家去看吧,好看得很,有人给马拖得脑浆涂地,眼珠子滴溜溜地滚在地上,玩弹子呢。犯人们便立刻哄的一声跑去,去看自己的惨如何转嫁到了他人身上,看看他人的惨如何稀释自己的惨。

饥荒等极端环境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死亡,还泯灭了生而为人的尊严。有犯人吃青稞得了肠梗阻死了,另外两个犯人从尸体肠子里掏出来那毛两斤青稞粒,用化了的雪水淘洗,又在火上烘烤熟,喷喷香地吃进去。因为饥荒,这点糊口的青稞搞乱了人和畜,生和死,摄取和排泄的关系。

再往前推进,陆焉识这辈子因为语言文学上的学识被人敬仰,也因为这些学识而倒了大霉。他因为不肯借自己的论文给不学无术的同学,被人在报纸上大骂一痛;他写篇文章驳斥,却又被人曲解;他因为才华被重用,又因为才华被人抓住把柄扣上罪名。而真正得利的,是那些见风使舵,高喊着主义和理想,背地里却谋私利的小人。

还有陆焉识改造时的领导邓玉辉,狱友梁葫芦等人,陆焉识的三个孩子……书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说了。

当年《归来》上映时,我第一时间去电影院看了。陈道明诠释的陆焉识挺像的,巩俐演冯婉喻不太像,山东大女子诠释不了南方小女人的自卑神韵,倒是演出了另一种憨厚。但我心中的冯婉喻并不憨厚,她比谁都清楚,也比谁都坚定。

碍于篇幅等原因,电影进行了比较大的改编,像是另一个故事。强烈建议大家读严歌苓的原版小说,书里的陆焉识和冯婉喻,有更多故事可以去发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