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明朝首席续命师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于谦
月初在南海举行的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上阅兵,举世瞩目。国之重器在这一天整齐亮相,向世人展示着海军的强大力量。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不缺少爱国志士。但能只身拯救一个国家的人,也是非常罕见的。
600年前的明朝,就有一个爱国志士,他在国家危亡中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他叫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同年,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于谦从小刻苦用功,但从不拘泥于书本,时常能说出不同的见解。
他热爱国家,以文天祥为偶像。将他的画像挂在书斋中,日夜供奉。教他读书的先生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当即正色回答:“将来我也要像他那样!”
他接过了太祖手中的火炬,以“明朝的守护者”被万世所敬仰。
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反叛,明宣宗朱瞻基率大军亲征,在朱高煦请降那天宣宗让时任御史的于谦历数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于谦的凌厉攻势下被骂的抬不起头,只能趴在地上不停发抖。 “伏地颤栗,称万死”。
宣宗大悦,班师回朝后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往后加以重用。
1430年,于谦被朝廷任命为兵部右侍郎,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他才32岁。
自此,于谦开始了19年的巡抚生涯。这时的他,准备造福一方,为国家贡献力量。
于谦在任期间,心怀百姓,深入民间查访,捉拿吃拿卡要、鱼肉乡民的贪官污吏;
兴修水力,首创“平仓”“义仓”储蓄粮食,让每一户人家在灾荒之年都能吃上饭;
设置“惠民药局”,百姓都可前来寻求救助;
在他治下“威慧流行,太行伏盗皆避匿”。百姓爱戴于谦,称他为“于青天。”
这些还不够,他最大的功绩,还是领明朝军民抗击瓦剌,保卫京城一役。
1448年,于谦奉召入京,任兵部侍郎。
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王朝迎来了一个陡峭的弯道,稍有不慎,下场即是车毁人亡。
于谦,将在历史舞台上,演绎一场惊天动地的壮行。
大幕拉开前,我要介绍一个人——一个太监。
此人名唤王振,本是市井教书匠,后净身入宫,因为有文化而被明宣宗看中,派他去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登基后,升任司礼太监,利用皇帝对他的信任疯狂敛财,结党营私,权势熏天。此人好大喜功,贪婪而愚蠢。
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领统一蒙古,对明朝磨刀霍霍,不久与明朝在边贸互市上发生矛盾,以此为由率大军分四路进攻明朝。
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怂恿下,下达亲征命令。仓促召集五十余万主力部队,在没有细致的部署、没有完善的后勤、也没有精确的情报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疲于奔命的各路大军在土木堡遭到的伏击,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全军覆没。史称“土木堡之变。
史载:后卫朱勇“鹞儿岭中伏死,所率五万骑皆没”“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五十余位大臣被杀,明军精锐全军覆没,皇帝被俘。
数十年之积累,一朝为戮没。
此时京城“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南迁言论甚嚣尘上,战争的阴云正在聚集。
精锐呢?没了,都没了——因为一个愚蠢的王振,连同他自己,都一并埋在土木堡了。
关键时刻,时任代理兵部尚书的于谦(兵部尚书死在土木堡)站了出来,力排众议坚持抵抗。
因为宋朝南迁的惨痛失败尚且还在眼前。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也,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大明,绝对不能成为第二个南宋!
他顷刻间完成了由一个文人向战士的转变,做了关键的部署:
征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南京、山东备操军,江北所有运粮军、浙军火速进京守卫,违令者必斩;
进京部队经过粮仓通州进京,自行取粮,运送入京,巧妙的解决了军队和百姓的粮食问题;
尊被俘的宣宗为太上皇,另立朱祁镇为代理皇帝,安抚人心,恢复朝廷的正常运行。
这样,在短期的战略部署后,十几万后备部队涌入京城,同年十月八日,兵力集结完毕,共计二十二万人,粮食充足,明朝已经具备了抵抗的实力。
此时的瓦剌首领也先,也已经率大军逼近京师。
即将接敌的时刻,于谦将二十二万军队开出九门外,列阵迎敌。
命令八位将领分守八座城门,而他自己,亲自镇守最重要的德胜门。“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
颁布著名的军战连坐法:“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
此战,必胜!不胜,即死!
正统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达京城城楼下。十三日,瓦剌进犯德胜门,于谦让精锐“神机营”埋伏于空房之中,派数十骑兵前往诱敌,瓦剌中计,“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而击之”,瓦剌军精锐一万人被全歼,也先弟弟孛罗战死,明朝损失甚微;
瓦剌转而把进攻重心放在守军较少的西直门,明军奋勇抵抗,也先进攻受挫;不甘失败的,又进犯彰义门,明军佯败,在瓦剌必经之路上埋伏数百火枪手,瓦剌措手不及——被重创;
在明军奋力抵抗下,无论也先攻打哪座城门,都没能占上任何便宜。
敌人的攻势正在瓦解……十一月八日,也先带着仅剩的数万军队,在寒冷的天气中狼狈撤退,京师解严。
至此,京师保卫战胜力结束,仅仅历时五天。此战关乎大明国运,如果战败,整个北方都将沦为蒙古的殖民地,南方将无险可守,成千上万的黎明百姓将流离失所,明朝乃至中国历史将被改写。
虽千万人,吾往矣!他是真名士,是民族的脊梁。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于谦,即是国士最好的注解。
于谦除了拥有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外,还淡泊名力,清廉正直。
时王振贪赃枉法,结党营私,对王振言听计从的小人往往都能得到提拔和重用,而那些忠臣正直的人却很多被流放边远或者关押于狱中。官员为了保全自己,都送礼拜见。而于谦上京奏事,从不带分文钱财。有人担心他,说:“即使你不带财物,好歹也给王振带些土特产,免得他心里记恨。”但于谦只是笑着举起衣袖说:“只有清风。”
饶是这样,于谦终究还是没能善终。
国不可一日无主,英宗被俘后,于谦尊英宗之弟朱祁钰为皇帝,但这一出于国家社稷考虑的决定却成了于谦的“催命符”。
1457年,太上皇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夺回皇位,夺门“功臣”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编造于谦“意欲迎立外藩”的谋逆罪,将于谦逮捕下狱。
同年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迎接最后的命运——斩决。
好一个“意欲”!这个词的无耻程度,恐怕只有那句“莫须有”可以与之相比了!
史载:天下冤之。
于谦墓他没能在护国战争中为国捐躯,却死在了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手中,实在令人唏嘘。
“殉国忘身,舍身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这是他对文天祥的赞词,更是他一生都为之坚守的准则。
于谦功勋卓著,位极人臣,却始终保有年少时的志向,清正廉洁,不注重物质,只看重能为国家百姓办多少实事,他做到了不愧于任何人,他将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自己的生活却朴素简朴,他坚持原则,不向恶势力低头。
虽然于谦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了,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仍然保有恒久的价值。
有人怀报国之志,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拯救黎民苍生,也有人整日浑浑噩噩,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生活;
有人身居高位却始终清廉正直,从来没滥用过手里的权力,也有人有一点小小的权力就以权谋私,中饱私囊;
有人在素不相识之人遇到难关时出手相助,也有人面对至亲却形同陌路…
人生精彩,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韩愈曾说: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
我也很喜欢塞利格曼说过的一句话:改变你能改变的,接纳你不能改变的,才是最好的人生。
一句流传很广的句子也说:我们读了这么多鸡汤,却还是没办法过好这一生。
我们也许不能做出于谦那样的成就,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有目标,多运动,少熬夜、待人真诚友好…
不要让以前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行动起来吧!穷尚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又怎能落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