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 习惯、启程、发现、精通:一个好产品的起步逻辑 | 苏杰
一款产品起步的逻辑顺序是:习惯打造(习惯)、启程、发现、精通。
这和一个新用户使用产品的逻辑顺序并不相同,用户是按照“发现、启程、习惯、精通”来使用产品的。
习惯
第一个模块是习惯。这要求你先打造出某个对用户有价值的闭环,用户来了,获得价值了,下一次还愿意来。
这个最小的产品模块,已经可以用来做“留存假设”的验证,所以这也算是第三轮的 MVP 了,这里的 P 代表 Product。
启程
第二个模块是启程,即用户的第一次体验。之所以不用最先做启程,是因为产品的早期使用者,往往是高手行家(种子用户、天使用户),即便没人手把手指导,他们也能用得很溜。
启程模块是产品的验证对象扩展开以后,做给相对的“新手用户”的,最常见的就是各种产品里的“新手上路”模块。
发现
第三个模块是发现。有了一批新人用户之后,这时候产品应该进入推广阶段,开始做“发现”模块。
我们要发掘出用户在何时、何地会对产品产生第一印象,会通过什么渠道第一次接触产品。
精通
第四个模块,是精通,这是最后要做的。当产品运营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相当数量的用户对产品了如指掌,这时候才有必要给他们打造“精通”系统,让他们不断地收到新的刺激。
这是高级功能,可以考虑让高级用户参与贡献,充分利用你最热情用户的深层次需求和驱动力。个体粘性、群体粘性的成功,会使产品拥有自己的正反馈闭环,也常常被叫做增长飞轮。
比如,服务产品里,让高级用户做志愿者,论坛里让高级用户做版主,游戏里让高级玩家做分区的督导者等等,都算是产品的精通模块。
有些产品,所有用户很快就精通了,基本上,这个产品也就没啥想象力了,比如手机里的手电筒 App 就算此类。
产品起步的灵活运用
以“开微信公众号”举个例子。
当你要开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你需要先打磨习惯模块,也就是建设核心内容,先准备好 N 篇干货文章,并且不断和目标用户互动,打磨公号的定位、文章的形式、写作的风格等等,最好能形成一批早期的忠实读者。
然后,你可以开始设计些额外的功能。比如,当一个陌生用户找到你的公众号,点击关注之后的一些引导功能,像欢迎语,自动回复,如何引导他看已有的精彩文章等等。
接着,在上述两个模块都不错之后,可以开始考虑推广了。这时,你可以和其他合适的公号互推,在相应的微信群、社区里做引流,甚至花一点点小钱来个付费推广。
最后,你得开始考虑已经沉淀下来的一批忠实用户,怎么给他们持续提供更多的价值。也许,可以做个小社群,和他们有更多的互动,具体怎么做,就靠你自己想了。
小结
用户使用产品的逻辑是依次经历四个模块:发现、启程、习惯、精通,但做产品的顺序应该是:习惯、启程、发现、精通。
这样的产品起步思维是有实用场景的,更适用于正在从小量用户逐步扩展到大量用户的产品。如果你服务的是少数大客户,第一次交付的产品就需要已经相对完整才行。
补充阅读:《腾讯传: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