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疏与堵

2023-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不2人生

魔都今年热得早。下午4点20分听到敲门声我开了门,只见艾瑞克红扑扑的面庞上汗珠顺着额头往下流,头发湿漉漉地粘在头皮上。进了屋随着身上沉重的书包连同沉重的tiger牌水壶、饭包哗啦啦自由落体掉到地上,我瞥见他白色的校服T恤水嘎嘎地像膏药一样紧贴在后背上。

看着这一切,想象着烈日当空他一个人负重徒步走在放学路上,我不禁有些心疼这个才刚过9岁生日的外孙。不料他并没有如我想象坐到空调间里休息,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上前去夺正从厨房出来的外婆手里的手机,外婆自然是不给,于是两个人,一个恫吓训斥,一个是反唇相讥,你一言我一语,争吵越演越烈,一度到了踢桌子砸板凳的地步。

孩子想看手机,家长不让,希望孩子学习。这样的正面冲突几乎天天在这个家庭上演。事情的结局每次都是不欢而散,两败俱伤。家长窝一肚子火恨孩子不争气,而孩子赌气本来该读书做作业的也不做了。每次都是过了少则一个半小时,多则三个小时才风平浪静。

从内心来说,我是非常不赞成家长这种纯粹“堵”的做法。多数家长在管理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对孩子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看手机打游戏等都是正面的堵——绝对的禁止。其实,逆向思维,适当的“疏”——让孩子看或玩一会手机也是可以考虑的。这让我想起几则故事。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水四处泛滥,尧帝任命禹的父亲鲧负责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治水多年,结果水患愈加泛滥。舜继位后,让大禹开始治水,禹汲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由疏的方法,让洪水顺着河渠流入湖海,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使水患得以遏制。

大禹治水是一个典型的改堵为疏的例子。历史上另一个典型改堵为疏的例子发生在清朝——

清朝乾隆时期,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发现了大型金矿,关内的很多流民迫于生计纷纷去那里挖矿淘金。清政府驻迪化(今乌鲁木齐)的大臣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流民太多引发骚乱,就找人来商量,想办法阻止流民到金矿产区淘金。有人出主意,说很简单,通往阿勒泰金矿区就一条路,政府只要派兵把守住进出金矿的关口,不准粮食进去,里面的人没粮食,就会乖乖地出来。这可是一剑封喉,不攻自破的好办法。驻迪化大臣接受了这个建议,派兵把守住关口,不准往里面运送粮食。

金矿区里面有好几万人,粮食一缺就出乱子了。这些流民翻山越岭逃出矿区后,生活无以为继,只好铤而走险,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成了危害一方的土匪,让清政府头疼不已。

朝廷派兵去围剿,打了好几年,耗费了大量的银两,折损了不少兵将,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土匪反而越剿越多,看来靠“堵”是“堵”不住了。

没办法,朝廷只好又采纳了一位高参的建议。高参说堵不如疏,大禹治水就是用疏导的办法,既然淘金的人挡不住,不如干脆就放开,让他们去淘吧,只需要在出入金矿的要道上设个关卡,淘金人淘了金要出来,可以呀,你只要照章给朝廷纳税就行了。就这样,淘金的流民有了收入,国家也有了新的进项。有了稳定的收入,谁还愿意去当土匪呢?朝廷也不用耗费银两去剿匪。就这么一个关卡,让流民和朝廷实现了双赢。

这就是“疏”出来的结果。

上面的例子都是疏,其实现实中堵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比如为了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带口罩就是堵,比如把食品真空中封存隔绝空气也是堵,还比如法律上严格禁止的行为也是堵。可见疏和堵都是事物外化的方法,区别在于堵是堵塞,隔绝,而疏则是引领,疏通。生活中因人因事而异,有的适合堵,有的适合疏,有的疏堵结合或许更有效。

而在孩子看手机的问题上,我认为或许更适合疏堵结合,特别是在堵屡屡不能凑效的情况下。

回到前面艾瑞克看手机的问题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家长都不能做表率,加之孩子的自制力不强,一味的禁止非但没有效果,而且一次次的争吵更是积累矛盾,特别是在孩子逆反心理的作用下,麻烦会越堵越大,甚至不排除出现过激反应。

而反过来,“疏”是矛盾的化解,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比如艾瑞克放学回来,如果他外婆已经把手机准备好了,规定他放学回来后趁晚饭时间,一边看手机一边吃饭,看半个小时或40分钟(具体到几点几分),时间一到手机就收掉。这样疏堵结合,即让孩子看而又不是放任随便看。这样的好处是:1、家庭长幼关系和谐,避免了矛盾;2、吵架后至少90分钟恢复正常,现在最多45分钟就解决问题,争取了学习时间;3、孩子紧张的在校学习压力得以释放,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接下来的学习状态会更好。其它延伸的深层次的益处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的教育是大事,也是难事。总之,在小学生看手机的问题上,我赞成疏堵结合,当然,其过程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进一步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