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录》二 亲亲仁民
上一篇文章开篇我们讲到《大学》这本书的重要性以及后人注解的两个版本。徐爱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先儒本学习,王阳明却按照旧本来讲解。两个版本之间必然会有一些分歧。其中关于《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两个版本的注解就不同了。这可是关乎儒家终极理想的问题啊!这一问题要是搞不清楚,学习儒学,就“不知来兮何所终”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徐爱整理的先生讲话稿,要把这个矛盾点放在第一篇。就要把方向先搞搞清楚,然后再行动,才不至于走太多冤枉路。
徐爱在对比了两个版本之后,发现不一样,于是就问王老师:“老师,旧本上关于这句话是‘在亲民’,可是朱熹说是要当作‘新民’来讲。朱熹这样说人家是有根据的,因为《大学》后面就出现了‘作新民’的句子。老师您还按照旧本给我讲是‘亲民’,难道您也有什么根据吗?”
在王老师回答徐爱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朱熹的证据出自哪里。
《康诰》曰:“作新民。”
这里出现的《康诰》,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当年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菜叔、霍叔)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康叔于殷地。康叔在上任之前,周公对他有一番训辞。这番训辞后人整理为《康诰》。而殷地,都是商朝的遗民。因此周公所说的“作新民”之意,就是要康叔努力振作商朝的遗民,使他们改过自新。
弄明白朱熹的证据,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王老师怎么说。
后文“作新民”的这个“新”字,是自新的意思。就是要改过自新,从新做人。不要再跟着商纣王胡混,在周朝的庇护下好好生活。如果这个“作新民”要为前一句“在新民”作证明,那么前一句的意思就变成了:大学的主旨......在于自新之人......。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因为“大学”的主旨,对内对己要“明明德”,对外对他人要仁爱、亲近,从而达到“止于至善。”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怎么能把“亲”字随意改成“新”字呢?并且,文章接下来到“治国平天下”这一段,都没有和“新”字有关的任何联系。
现代很多翻译《大学》的书籍,都将这里改成了“新”字。并美其名曰,改掉自己的坏习惯,革除自己的缺点。这一说法也对,但这个解释用在这里就不合适了。因为这开宗明义第一句是要阐述儒家终极理想的。归根结底,儒家都是由内而外的入世之学。而不是道家和释家的出世。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南怀瑾先生关于儒家、道家和释家的比喻。他说儒家是一家粮食店,我们必须天天去,要天天吃。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将在怎么办,就要研究四书;道家是一家药店。它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医药,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而释家是一家百货店,有钱有闲,可以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会需要它。
言归正传。王阳明在给徐爱做了一番解释后,担心他还有疑虑,就开始举例子来说明。
示例一:“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很多人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往往会将“君子”和“小人”对立起来。比如论语中“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按照这样的理解,这句话翻译过来大致意思就是:君子尊重那些有贤德的人,亲近那些亲近的人。而小人,只为感官上获得快乐,并且永远受利益所驱使。这样翻译对吗?看上去挺合理,但是仔细对比会发现,首先是关于君子的描述含糊不清,其次是这样的翻译,前后不对称。我一再强调,阅读古文,一定要通篇去读,万万不可断章取意。这句话的前一部分是:《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呜呼!前代贤王的德行我们不能忘记啊。因此这里的“君子”应该指的是贤德的君主,而小人指的是老百姓。于是这句话的翻译变成了:贤德的君主尊敬并重用那些有贤能的人,仁爱并亲近自己的国民。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各得其乐,各享其利。
示例二:“如保赤子”
这句话同样是出自《康诰》。周公对即将上任殷地的康叔说:爱护百姓,如同爱护婴儿一样。
示例三:“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想民之所想,感民之所感。老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杜绝,这才是父母官应该做的。习大大就曾于2015年1月12日上午在京座谈会上指出:干事创业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示例四:《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示例五:“契,百姓不亲,无品不逊,汝做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这句话是舜对契所说的。记载在《尚书·尧典》中。意思是:契,现在的百姓都不能彼此相亲友好了。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不能够和睦相处,因此让你担任司徒这个职位,对人民进行上述五伦的教育,使人民品行端正。重在宽厚。
示例六:“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这句话同样出自《尧典》。这里的“克明俊德”意思就是“明明德”。而这里的“以亲九族”“平章”还有“协和”都是指“亲民”,便是“明明德与天下”。
示例七:“修身以安百姓”
我们说儒家是自内而外的入世哲学。因此先要“修身”以“明明德”,而后才能“安百姓”而“亲民”。
以上便是王阳明随意列举的几个例子了。而这些所有的例子中间,都没有“新民”的意思。我想徐爱这时候应该是心服口服了。而这些所有的例子里,“亲民”又含有教化养育的意思。如果换成“新民”,就有些偏颇了。甚至对于整个儒家思想都是一种误解。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明明德”。
每个人都是自带“光环”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着高尚的品德。这种善良通明的美德,不是我们学来的。也不是谁潜移默化地教导我们的。这一切,原本就在我们心中。而他们时常不得被彰显,是因为我们受环境影响,或是被他人所诱导而蒙蔽了。“明明德”,就是要把原本我们自身所具备的那些高尚品德展现出来。这一点就是王阳明所提倡的“心外无物”“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心学理论的根据。
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