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 古诗文:韩非子寓言

2019-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田源ty

第十二课 韩非子寓言


这一次课我们的主要内容是《韩非子》选段。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都有其代表人物。而古代对于这种有学问的代表人物都尊称“子”,比如我们熟悉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韩非子也是其中之一。咱们先来了解一下韩非子和他的这本书。

作者和作品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又名《韩子》。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韩国贵族出身,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看到韩国国力日益削弱,韩非几次劝谏韩王,但韩王听不进去。在韩非在世的时候,他写的这本书的名声就很大了,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读到了其中的《孤愤》、《五蠹》等篇章,非常喜欢,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但在公元前234年,韩非奉命出使秦国时,却被李斯陷害入狱,后来被逼服毒自尽。
  
韩非子的学说:

技巧稳拿

诸子百家的著作为我们今天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寓言和成语,现在已经都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非子》也是这样,它包含了很多我们今天常用的寓言和成语,比如下面的关于和氏璧的寓言和“讳疾忌医”这个成语。

寓言和成语除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之外,它们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讽喻。

所谓讽喻,就是用比喻比方的形式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它既是一种文章修辞手法,又是一种创作的表现方式,常用在寓言故事中。

有讽喻作用的故事一般在末尾会讨论一个道理或者对某些现象进行批评,比如同学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末尾就告诉人们不要偷懒,勤劳才是取得最后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故事(寓言或成语)有怎样的讽喻意义,首先要弄懂故事说了什么道理,然后要知道这个道理是针对我们生活中的什么现象而说的。

名篇精读

和氏第十三

《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小试身手

读完了《韩非子·和氏第十三》之后,你能用自己的话给爸爸妈妈讲讲和氏璧的典故吗?另外,韩非子用和氏璧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古文试读

喻老第二十一(节选)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
  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韩非子想用蔡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妻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①。”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②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彘(zhì):猪 ②特:只是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顾反为汝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 ④今子欺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这一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披沙拣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