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4家长必看——蒙氏教育给予家长的启示
摘要:
我学习蒙台梭利教育,不是为了成为一名蒙氏老师,而是要做一个蒙氏妈妈。我在怀着宝宝的时候,就阅读了大量的蒙特梭利的作品。本次的培训是我阅读时内心的疑惑,在学习提问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了解惑,感谢“大象妈妈”的尚老师给予的这次机会;感谢清华;感谢自己。
不辜负清华;不辜负自己...
以下为培训后自己整理的文档正文。
————————————————————————————————
猜猜我有多爱你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蒙台梭利教师,要自主学习并愿意改变自己。
教师至少要操作教具20遍以上,才能掌握教具的使用方法。
“不教、不说、用环境去影响孩子”,这是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最难的一步。
谦卑、包容心、宽容和爱,终身学习,这是衡量蒙台梭利教师的标准。
·跟随孩子
由于孩子不同,跟随孩子的方法和速度,对于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传统幼儿园是孩子跟随老师,而蒙氏是老师跟随孩子。教师需要智慧去跟随每一个孩子,需要智慧去跟随每一个孩子。
要成为蒙台梭利老师,至少要连续3年学习并持续践行。
蒙台梭利老师的培训是一个艰难的蜕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需要磨掉自己的棱角,让自己的行为无偏差。
“不说、不教,让自己在无形中影响孩子!”
蒙台梭利教师培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 蒙台梭利基础理论
- 日常生活教育
- 感官教育
- 数学教育
- 语言教育
- 科学文化教育
一、蒙氏教育三要素
环境
教师
儿童
三者的关系:教师准备环境,环境吸引儿童,教师观察并反馈儿童;环境调整教师,儿童与环境互动,教师引导儿童。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预备好自己,预备好环境。
预备好自己:是指磨掉自己的小性子,磨掉自己有偏差化的行为;
预备好环境:有秩序的,准备好的环境。
孩子的参与性非常重要。蒙台梭利说,每个大人的心里都是很傲慢的。我们在帮助孩子有参与性、有责任感。而孩子的自信来自于孩子的自立自主,而有参与性,帮助孩子自立,从而建立自信。
给自己:当孩子犯错时,我不能吼叫,我只能温和地看着孩子,孩子知道怎么处理。
尊重儿童,什么是尊重?
- 不对孩子大声嚷嚷;
- 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做主;
- 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
- 比如孩子流鼻涕,准备一个擤鼻涕的区域:纸巾、镜子和小垃圾桶;
教师只有在观察孩子后,才能对孩子有所了解。而0-6岁的孩子,非常重要。
大多数家长会经常安排孩子玩,实际上你不需要安排。
特别提示!!!
成人不要去打搅孩子!!
过度焦虑,过于关注教育这件事,那么教育这件事肯定会出错。
蒙台梭利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观察、分析然后引导;而且不是一个老师观察,而是一个小团队的老师观察分析引导。
引导方式有很多种:
不说:“不能、不许、你不要说话……”
要强化正确的、积极性的行为;
小练习:
闭上眼,“不要…..”
应用:
比如:
1.请你安静!
2.请你慢走!
3.请你请拿轻放!
4.让我们试试吧 ……
比如孩子洗脚,孩子需要知道自己的小脚盆在哪里,找出小脚盆,椅子,小香皂等,父母需要做的只是给孩子兑上温水,其他的由孩子自己完成。
蒙特梭利教师的情绪一定要控制好,情绪要稳定,轻言细语,温和,不恐慌。
只要孩子没有没有危险,就不要过去管孩子。
第一部分 蒙台梭利基础理论
一、环境适应论
每天要保证给孩子一个独立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充分不间断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
独立性,从独立思考开始。
教育孩子,要把孩子往外推的方向教育,要学会逐渐放手。
一个成熟的蒙台梭利老师的标准是:
- 老师/家长在与不在,孩子都在哪儿;
- 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
- 心里相信孩子,给孩子一个有准备的环境;
- 让孩子自主学习;
环境的重要性:
蒙台梭利曾把“环境”比喻为人的头部,在教育上,后天良好的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缺陷,诱发内在的潜能,使可凶、可善的人性导向正常化的发展。
数学教育的目的:
学习一种数学思维能力
“降低缺点、放大优点”,前提:你得是正常化的人。
注意力是你最宝贵的资源!
不要打扰孩子!!!
不要打扰孩子!!!
不要打扰孩子!!!
老师的介入很重要。介入时机和介入方式非常重要。
对于孩子来说,自信心、主动性、专注力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的学习需要经验和时间。“不要纠正孩子”。
对于蒙特梭利教师来说,理念是支撑点。
蒙特梭利理论第一条,蒙台梭利认为,环境应当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有准备的环境)。
蒙氏教育理念:一是“慢养”。慢养的效果是,孩子一直在进步。
二、独立成长
小孩洗手、洗毛巾需要准备的东西:
防水围裙、小拖把、海绵
独立包括生理独立和心理独立。
孩子都是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如果孩子没有这个特质,那么还是环境没有准备好。蒙氏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孩子独立。
蒙台梭利说:教育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把家庭环境变成一个蒙氏的有准备的环境,把每个功能区的区域划分好,环境准备好,孩子会自动独立的 。
蒙台梭利说,如果不能独立,谁都谈不上自由。因此,必须引导儿童个体自由的最初的积极表现,使儿童可能通过这种活动走向独立。
蒙台梭利:任何教育活动如果对幼儿教育有效,那么就必须帮助儿童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
孩子通过日常生活习惯的参与,得到满足感,在活动中得到条理性、思维性、秩序感的训练和建立。
视频:Edison’s Day
蒙氏家庭:每天给孩子准备2-3套适合今天穿的衣服,不催孩子,你要将就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慢下来,记住“三分教,七分等”;父母不要一惊一乍,还要保持情绪平和,不要吓着孩子。
(一)想独立成长,必须生理独立——这是成长的必要条件
(二)想独立成长,必须能够适应环境,拥有发展生命的能力,也就是心理上的独立——心理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
心理独立的标准是:心理承受能力(被拒绝:请你等待...)、同理心、责任感……
蒙台梭利说:“儿童不做,就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因此,必须使儿童做力所能及的一切事情,使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握自己和环境。
通过独立自主的学习,其所设计的材料能做到自我指导、自我矫正,并取得对自身成就的满足。
比如:自我指导:圆柱体。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孩子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尊重孩子,拥抱或者碰触孩子的时候,要征求孩子的同意,这时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大人对待。
个体想要能生存(成长)的过程
▽
必须让孩子适应环境(能独立)
▽
必须得生理、心理功能独立(成熟)
孩子必须有一定经验,心理成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例如:会走路、会独立吃饭、会照顾自己、会拿扫把、照顾环境、有自信、心态平和、有责任感……
如分享:孩子先有了自我满足以后,才会有分享;先有了自我,才会有去帮助别人的责任感。
孩子有很大的包容性,他一直在包容大人,孩子一直在忍受,包容我们。
蒙台梭利分析说:我们习惯服侍小孩,这对他们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因为这很容易窒息他们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意识,扼杀他们十分有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倾向于把孩子当成木偶,给他们玩,给他们吃,好像他们是布娃娃,我们总是不停地认为孩子不会做事,不知道怎么样。
然而,他们确定必须会做一些事,大自然赋予了儿童可以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也赋予了儿童智慧,可以学会怎样进行活动,我们对待儿童的责任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帮助他们去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有益活动。
独立成长的含义
从蒙台梭利的教学计划来看,就是引导儿童通向独立的道路。
蒙台梭利的教育是不教而教的教育,她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准备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材料、让儿童自发主动的学习,学习建构 完善的人格。
关于独立,我们成人要做到:
1.放手让孩子去做
2.尊重的态度
3.适时的指导和帮助
4.最大的耐心和最多的鼓励
其中:
1的原则:不伤害自己;不破坏环境;不打扰他人
2的原则:把孩子当成大人(假定孩子是大人,这时你该如何待她?)
3的原则:管住自己的嘴(适时多问建设性问题,比如:你觉得呢;很少直接给答案)、管住自己的行为。
独立成长的方法:"三分教七分等"
1.耐心地等待生命之初的身心发展到协调的缓慢过程;
2.充分了解婴幼儿发展的特征与法则;
3.努力不懈地以“为婴幼儿准备丰富与多元的环境”为己任和乐趣;
4.接纳孩子本来的生命特质,不强求不比较;
5.信任孩子的能力,尊重其发展的个别速度,不嫌弃,不拔苗助长;
在孩子面前,老师要不断地修炼自己。在孩子面前,一旦生气,你就输了。不要再孩子面前生气。老师要有谦卑的心态,观察孩子的行为,分析孩子的需求和态度;
帮助孩子独立成长的方法是一些小的细节。
蒙台梭利认为:我们要有一个连续性的、不停歇的三个小时的时间,让孩子去专注于他的工作,这时工作帮助孩子发展了他的注意力。
三、生命的自然发展
蒙台梭利认为:生命的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充满秩序和规律。
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就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她发现了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达成的。
蒙台梭利:对童年的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精神坯胎期
蒙台梭利认为,处于精神坯胎期的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成长的每一个关键期都是这种“内在生命”的驱动力自然展开的结果。
如:当儿童准备好要获取语言时,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吸收周围环境里听到的语言,当儿童准备好发展运动技能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在周围的环境中练习。
所以就“教育”的立场而言,大人能做的,是提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任由孩子在其中去“自由”地选择,不受干扰地满足他的内在需要;使生命能够自然地发展,一步一步构建成一个完美的大人。
孩子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决定了孩子的幸福感。
给孩子自我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是必须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时日和世事来打磨的。
四、吸收性心智(0-7岁)
成长需求一旦得到满足,敏感现象会自然消退,通过这一现象,Hugo de Vries提出生物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对于周围的环境具有特定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成长的敏感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时效性。一旦获得满足,这一敏感现象就会逐步消退。
2.是人类为了自我完善而表现出的生命内在动力。
是学习的机会窗口。
敏感期的五种表现:
- 能将身心专注于一项有目的的行为活动中,并且有始有终;
- 能带着发自内心的动力参与这项活动,仿佛它具有一种无法抵抗的吸引力;
- 不断的重复活动;
- 对这些活动具有情感依恋;
- 每一次活动完成后,会感到充满活力和喜悦。
当孩子敏感期得不到满足,身心失衡,会发脾气,哭泣,睡眠不稳,生病等。
幼儿发展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6岁)
(2)秩序敏感期(1-4岁)
(3)感官敏感期(0-6岁)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岁-4岁)
(5)动作敏感期(1-4岁)
(6)书写敏感期(3.5岁-4.5岁)
(7)社会规范敏感期(2.5岁-6岁)
(1)语言敏感期(0-6岁+)
…….
孩子在7岁以前,只要时间超过3年以上,拥有4种以上的母语是没有问题。
(2)秩序敏感期(1-4岁)
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幼儿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从而焦虑、害怕和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感力。
P :老师在孩子行为的层面上,一定要找到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那么老师一定会感受到,我找到答案了。
上午是观察孩子最好的时间段。只有慢才能观察孩子。没有观察就没有了解。
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当孩子从环境中逐渐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之建构起来。
秩序敏感期的主要表现:
- 在这一阶段,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秩序做事情,为了维护秩序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一旦有人试图帮助他,他会认为别人这样做会打乱自己原本的计划而坚决反对。例如,您好心为宝宝夹菜,他会“不知好歹”地说“不吃你夹的菜”。
应对教育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比如右侧通行、红灯停绿灯行,玩好玩具要放回原处等。需要注意的是,规定好的顺序或要求不能随意改变,要始终保持一致,以免孩子无所适从。而且家长要做好榜样,并利用表扬的方式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特别提示:规则一旦建立,不要轻易改变。秩序、顺序一旦建立起来,也不要轻易改变。
蒙台梭利教师要温柔而坚定,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发火。
应对教育
抓住秩序敏感期,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作息要尽量有规律,比如起床时间,吃饭的时间地点、游戏时间等,建立科学的生物钟。
第二,把孩子的主要物品进行归类并摆放整齐,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每次用完后,要物归原处。
第三,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慢慢来 ,不能因为孩子做的不够好而放弃,多给他一点时间适应。
P:在家里,培养孩子做家务,是培养孩子思维条理性的很好方法。
秩序与幼儿对环境控制感的需要
如果幼儿能自如地、成功地操纵、利用、探索他所接触到的事物、就会产生心理满足感、控制感、从而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
而积极的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心理能量燃烧的助燃器。他可以让人释放出令人吃惊的能量。
充满秩序感的生活会使他们感到安全,还有助于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了解周围世界,并形成自己的认知与个性。一个秩序感好的人,逻辑思维强,做事有条不紊,有耐心,能持之以恒,心态平和,这都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的品质。而秩序敏感期发展不好的孩子通常表现出粗心大意,规则意识弱,独立性差等特点。
对于嘟嘟:做一些小家务,多做一些观察类的游戏,多做一些细心的事情;
(3)感官敏感期(0-6岁)
15个月以前的孩子有一定的探索的自由;15个月以后有一个有条件的探索的自由,需要立一定的规矩。
- 幼儿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 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幼儿自己产生智慧。
- 口和手的敏感期。
加强视觉观察能力的训练或者练习
接龙卡的小游戏
看到了孩子的需求,要满足孩子的需求。
蒙台梭利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轻声说话反而能让孩子认真地听你说话。
(4)细微事物敏感期(2岁左右)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环境中的细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其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幼儿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时,正是您培养孩子巨细无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蚂蚁工坊)
这是一个特殊性敏感期,这是一次性敏感期。过去了后就不再有。
应对教育:
- 培养专注的个性品质 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尤其是细微事物感兴趣时,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有助于他形成高度专注的个性品质。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他所关注的事情不具有危险性,家长应尽可能放手,不要轻易中断孩子的探索行为。
- 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在生活中,孩子如果表现出关注细节的行为,家长应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孩子的意思和行为。(你很细心,你的观察能力很好,你观察到了 ……)
- 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品质 可以有意识地提醒孩子做事要认真细致,如果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注意到了某个细微之处,要及时加以表扬,告诉孩子,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对整个事件的成功有这看似小而又小,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对整个事件的成功有这看似小而又小,其实大而又大的作用,从而对孩子逐渐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表扬孩子:我发现你擦桌子擦的很干净,很认真…...)
(5)动作敏感期(1.5岁-4岁)
肢体动作:大运动和精细运动。
-
行走敏感期——行走期(13-24个月)
喜欢到处爬、到处走、到处抓、到处翻。独立走完眼前的路或楼梯是处于行走敏感期孩子的共同愿望。可以说学会走路对孩子来说是第二次降生。因为行走能力的发展促进了独立性的发展。而且,行走扩大了孩子的活动范围,给予孩子更多的认知机会,他们的感知经验也因此能加丰富。
(6)书写敏感期(3.5岁-4.5岁)
3岁半左右,宝宝可能会突然喜欢拿着笔乱画,甚至假装她在写什么东西。这时候,可开始教宝宝写字或者画画,但是不要过于约束他。
- 用笔涂鸦、画“字”
- 书写(书写的准备)
- 自发性
书写先于阅读,不要告诉孩子写的字怎么念,只需要画就行了。书写就可以了。书写比阅读更具体。所以,一定是先书写,后阅读。至于拿笔的动作,是逐渐养成的。只有拿笔的动作标准了,才能开始书写。
(7)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刚进入社会规范敏感期的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及主动性增强,这是为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孩子将越来越守规矩、懂礼貌,善交际。在社会交往中,孩子会逐渐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并用它约束自己及他人的行为。
提示:
敏感期是和合适的环境一起出现的。环境和儿童的内在需要对孩子的敏感期是很重要的。
敏感期与环境有何关系?
蒙台梭利研究指出: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出现的,环境提供了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环境与儿童的内部需要协调一致时,一切都会顺其自热地实现。
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将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
永远给孩子建立一个安全感:
不管孩子做的多么不对,不要离开,要陪着孩子,一定要记住,不要离开。
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哭大闹时,强行抱着离开,回家后让孩子做着,陪着他,一定不要离开,等他情绪平和后,在和他讲道理。
五、工作人性论
工作人性论是蒙台梭利教学的中心思想,也是蒙台梭利最伟大的贡献!简单来说,就是工作完善性格。
儿童热衷于集中工作,为了满足自己的期望而工作不息,他的内心必定得到满足而情绪安定,同时增强了自信心及进取的自发性。于是在这些儿童心中社会性同时萌芽,并逐渐地养成待人亲切、坚韧不拔,遵守纪律与秩序的习惯。
P: 凡是能帮助孩子发展智能的,都可以称之为“工作”。
如何孩子想放弃一项工作,怎么处理?
视情况而定。如果孩子能力已到达,这时老师需要鼓励孩子坚持这项工作;如果这项工作对孩子太简单,帮助孩子提高困难 度,坚持这项工作。如果孩子能力不够,这时可以让孩子放弃,换一个工作。
蒙台梭利提出:
每个儿童都有工作的需要。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
P: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需要孩子有参与感,有价值感,把孩子的缺点降低到最低。当孩子参与了事情后,一点点建立自信心。工作能帮助孩子完善性格。
孩子喜欢的工作:
重复练习(把时间延长才能达到重复练习);自由选择;分析动作;静寂练习;社会接触中良好的态度;环境中秩序井然;个人整洁的照顾;感官教育;与阅读分开的书写;书写先于阅读;自由活动中有纪律。
孩子不喜欢的工作:
奖赏与惩罚;一起上课;课程考试;老师的讲台;
蒙台梭利教育的最终目的:帮助孩子正常化。善良、有担当、有责任心;热情助人;
对儿童来说,只有在成人为他准备好的环境中工作,才能逐步迈向正常发展的路,实现正常化。
“正常的儿童由于心智早熟,已经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以及宁可有秩序的工作而不愿无所事事。当我们用这种眼光去看儿童时,就应该把“皈依”称之为“正常化””。
儿童的正常化:
偏差与正常化:当孩子透过工作,内心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在心灵上与心智上达到一种和谐状态,就会产生“正常化”的特性。例如:守纪律、
正常化的方法:
“最重要的,莫过于工作”,使儿童透过“自发的集中工作”,不久就正常化。
“工作”对于幼儿的作用
第一,从生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儿童肌肉的协调和控制。
其次,从心理的角度讲,工作有助于培养意志力,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使儿童全神贯注于工作是培养意志的一种途径。
六、奖惩无用论
P:在孩子没有建立内在秩序和原则的时候,奖惩是无用的。但在孩子建立了内在秩序和原则后,奖惩这时才会有用。
如果在孩子没有建立内在秩序和原则前,大人用奖惩来对待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性格、价值观上的偏差。
P:诱导式的奖赏,会让孩子的价值观扭曲。孩子会认为:有奖才去做。
经常受鼓励的小朋友,他的人格是建立在自己的认知和自我约制上。但是悬赏式的奖励,只会诱使他“有奖才做”,影响到他将来的“价值观”,只以名利为衡量的标准。
蒙台梭利一直认为,儿童智能发展的动机不来自于外界的刺激,而来自儿童的内在,因此,她提出了“奖惩无用”的教育观点。
儿童的内在需要得以满足就会产生宁静,并会产生新的愿望,应该引导儿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约束。
p:幼儿期间,不需要外在的奖励,幼儿内心的喜悦和满足感就已经是奖励了。
P:罚有两种罚,一种是体罚,一种是惩罚。体罚肯定是不对的。
P:惩罚有没有用呢?
孩子本身犯了错,他心里是知道不对的。如果这时家长或者老师在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的心里的重点已经不在所犯的错误上,而在于家长或老师指出错误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会愤怒你不尊重吧,她的羞耻感已经超过了责任感了,你越指出他的错误,他反而越理直气壮。
对于故意捣乱的孩子,对于不想吃饭的孩子,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思考椅”的应用
“当你生气的时候,孩子是在观察你的情绪反应;当你不在生气平静下来的时候,孩子才能听进你的话”。
孩子发怒的生气的时候,你不生气。
三、工作实操
工作指导方法:
操作提示:
(1)认知三要素:配对、序列、分类(归类)。(认知的训练)
(2)提示顺序:
分析动作;
分解动作;
展示动作;
(选择工作场所(桌面或取工作毯))-介绍材料的位置-示范如何取放-引导幼儿取材料到工作的地方-介绍工作名称-示范动作-整理材料-让幼儿操作-收材料)
P:序列:从大到小,从粗到细,从…...
分类:根据属性(颜色、大小、形状...)进行分开;
97%的工作都是在桌面上进行的,而不是在工作毯上。竖搭粉红塔,而不是横搭粉红塔。
三阶段教学法:
第一阶段:命名(感觉与实物名称和特性的联结);
第二阶段:辨别(辨认名称或特性所对应的实物);
第三阶段:发音(回忆名称与实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p:三阶段教学法是培养孩子高级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
如何引导?
命名:“这是。。。”;
辨别:“请问,。。在哪里?/哪个是西红柿”
发音:
三阶段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
工作中注意事项:
N1、事先决定展示工作的场所。(桌、毯)
N2、老师在孩子的右边;
N3、展示时老师要分解每一个动作;
N4、选择简洁、明了清晰的文字来说明;
N5、注意孩子的表情和反映;
N6、在展示中是否让孩子接触教具要有正确判断;
N7、提示有错误订正的地方;
N8、展示后要有引导性问题提出,让孩子在独立工作时解决;
N9、展示结束后,老师要离开孩子,在一旁观察,让孩子能自由使用教具;
N10、孩子有自由选择反复操作的权利,也有不工作的权利;
N11、对孩子的提问要给予正面回答;
N12、工作结束后的整理,要给予特殊的提示。
P:日常生活,如洗桌子也不适合小组教学,因为步骤比较多;
数学不适合小组教学;
老师按照年龄分段设计;
李桂山老师的“三年课程计划”,作为老师一定要听;
老师在分解动作的时候,每一个动作停3-5秒;
有很多工作时需要老师完整地演示一遍后,
老师要分清楚什么教具适合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这个有待于经验的积累,有待于展示页的积累。
老师不给答案,用一堆引导性问题来引导孩子:“你觉得呢?”“你这样做,试试看怎样呢”“你觉得这样怎样”“你要不要试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