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不可废弃(二)

我们都知道,古文典雅,简洁,凝练。
古文发展了几千年,历经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和士大夫的努力揣摩和参悟,古文中的用词练句及其严谨的文风是我们学习的范本,很多词语已经成为了固定的用语流传下来,古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表达的形式是很成熟的,然而出现了众多的名家,可以说古文的表达形式影响了后人的思维方式,这方面应该说一点也不为过。
古文给后人做出了行文的典范,后人从古文中得到了深厚的文化滋养,但是我们作为后人却不加辨析的要背弃古文,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啊?
很不幸的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我们竟毫不犹豫把古文给废弃了。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了,现在有人在反思那场运动中的鲁莽行为,不加辨析地一刀下去把古文给切了,实在割裂了中华文化的根啊!
没有了根,就是水上浮萍啊,飘无定所。请问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文化故园应该归依何处?
诚然,古文自古多掌握在封建文人和士大夫手中,大多数平民百姓基本无缘一用一见。

一是因为古文的文字繁复,难以为大众所掌握,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二是因为古文当中也有一些艰涩难懂的字句,尤其是一些官样的文字更是体面难懂。
这是过去古文很难普遍使用的原因吧!当然经济方面也是一个原因,生活在下层普通百姓生存艰难,哪来机会受教育呢?更有森严的等级让社会下层百姓难知古文。
当然更深层的推测,应该是封建统治者也有愚民统治的思想作怪,不希望普通百姓开化智力,害怕百姓识文知理而造反。故而可见,古代教育也是一种特权,只有地主和官绅阶层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但是不管是政治运动也好,社会制度也好,统治策略也好,历史原因也好,文字的本身是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从这点看,古文对传播文化是有巨大的历史功绩的。
再说任何革新应该是注重革新精神,而不是追求革新形式,从本质上革新才是真革新。古文的表达形式也许是不利于传播大众思想(但那应该是教育的问题,而不是古文本身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形式,而不必一定把古文给废弃了,从这个道理上说,所以废弃古文实不应该也。
古文和白话文其实本来是并存的,四大名著中就有很好的体现嘛,《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是古文的,但也普通接受了,说明是可以并行的,古文和白话文并不是相互妨碍的。
非但不是这样,而且是互补的,古文和白话文各有特色,相辅相生,是中华文化的两朵金花,哪又何必容不下古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