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他的日记,我发现了一种新的人生
今天突如其来的一个想法,把自己看过买过的书写出来,包括内容装帧,种种。作为我自己购买书,读内容后心路历程的记载,如果有人感兴趣,那也是对自己喜爱或不喜爱书的一种推荐吧。目前,打算先写几本出版物。
直到我翻开它的第三页,我才知道这竟是一本日记。
第一次知道乙一是在一次下班的电梯上,与同事一起不知不觉讨论起悬疑小说,她给我推荐了乙一这位作者。
我对别人安利的书一向是照单全收,多多益善。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积累了太多预备书目后,反而无法第一时间拿起书刚刚推荐的书来阅读。
所以,那之后又过了很多天我才发现原来在同事推荐以前很久我就有幸读过乙一的部分作品。
最著名的《zoo》,我对那对姐弟与七个房间的故事印象十分深刻,也理所应当关注起了乙一这位作者。
购买《小生物语》这本书其实也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因为朋友圈的微商推荐,便宜且是我关注的作家,我又没看过,种种巧合汇聚到一起,它就降临到了我的手中。
《小生物语》的封面先说内容吧。
看到这个名字再联想到乙一这位作者,我的第一反应:这说不定又是一本惊才绝艳的推理著作!毕竟物语一词在日语里就是记叙文的意思,看书名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内容是不是什么有趣的故事。
百度百科对于物语的解释抱着这样的心思,我将这本书收入囊中。
但直到我翻开书的第三页,我才知道原来所谓书名《小生物语》原来竟是一本日记。我为何能如此确定?即便是以日记的形式来记载,也有可能只是别样的推理故事,以现在出版物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切皆有可能不是么?
原因平淡又朴实,因为作者直接在扉页和前言里就做了解释。
第三页的内容,日常、日记等词汇无意不浇灭了我对推理悬疑故事的期待 前言里说的更加直接不过,扉页里的一些词汇还是引起了我的好奇,“奇书”、“奇奇怪怪”、“虚实交错”这些与日常、日记都不沾边的词,此时却用来形容这本书。
这真的是本普普通通的日记么?我又开始有些怀疑,对推理的期待重新爬上心头。
开始真正接触这本书中的内容,我才慢慢发现,这的确是一本日记,但却并没有让我失望。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他很多生活细节与感想,但同样的,他在许许多多细节方面做了幻想延展,让本来平淡如水的日常,变成了多姿多彩的奇境,甚至让我对日记一词有了新的认识。
作者本人也曾多次在日记正文以及后记中提到过,这本日记的真实性并不可靠。
作者本人的后记虽没有惊才绝艳的推理悬疑场面,却又同样惊才绝艳的奇思妙想,如同2.5次元,真实与虚幻不断交织,让你有时甚至分不清他所说描写的这个场景到底是否真实发生过?
让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场景,其中之一是朋友A来家里做客时,几次趁着屋内光线的黑暗夹起小生的存折、钱包蹑手蹑脚朝门口走去,却又因为拉开窗帘光线恢复被戳破而尴尬的走回桌旁。
这场景让人联想到就不禁会心一笑,觉得十分有意思,再加上A是大学时代的好友,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损友真的如此作为,心下的笑意逐渐扩大。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小生独自一人逛商场时,因为营业时间已过,商场空无一人,他却无论如何找不到下去的阶梯,被困在二楼。随着一排排灯光关闭,他好像被什么追逐似的,一路逃到窗边,看着大街上若无其事的路人,呼救却没人发现,直到所有灯光熄灭,小生失去意识。
其紧迫感让我瞬间联想起乙一的其他小说。
这两个场景的延伸截然不同(如果真的是幻想的话),一个在日常中寻找夸张乐趣,另一个则是在日常中加入玄幻的思维。
这是一本日记,却又好像是一本小说。在平淡的生活中硬生生图上一抹颜色,我突然觉得这样比那些拿起来就直截了当明白是编造的推理悬疑来的更加有趣。
“如果要问他的哪部作品内容最接近本人,就是《小生物语》了。”——押井友绘(乙一的妻子、押井守之女)
不愧是乙一!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单就内容来说,我无疑已经很想吹爆这本书!
但这本书的装帧也是我选择他的一个原因——精装硬皮,无疑是我最爱选择购买的一种书籍包装。
硬皮装帧,黑色简约很撩人硬皮书更容易保存,但对于阅读来说,硬皮书的重量却让人有点难拿,好在这是一本32开的书,比一半的A4纸还要更小一点,无论摊在桌上还是拿在手里都不算费劲。
书内模拟日记排版模拟日记的排版,一篇一篇看起来也很舒服,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十分适合碎片化的时间。书也不厚,两百多页,连续不间断的话有四个小时就可以看完。
总而言之,无论是打发时间,还是充盈自己的思维,我都觉得这是一本不错的作品!《小生物语》,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