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一支长篙寻梦
撑一支长篙寻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这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一句诗,今天听了 2019新成长计划中时老师讲的关于诗歌如何教学的内容,真的感觉用多种打开方式去教孩子学诗,就像给孩子一支长篙,让他们去寻梦!
以往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就是学习古诗的五步教学法,即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今天听了老师的课如沐春风、催人觉醒。原来学习诗歌可以加入音乐、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拍手打节奏、可以加动作、可以改版、可以嵌入名字、更可以诗歌配画......这样多角度解读,多方位思考,多形式展示,快乐学习,学习快乐。学思结合,动手动脑。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真正做到认真倾听,认真思考,让学生真正放飞了心灵,展开了遐想,也真正地做到了深入地学习,真实地学习,让学不是被动的,不是压抑的,而是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尤其是诗配画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正所谓“有声有形有色,有知有行有情。”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被誉为“诗佛”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王维,想到了丰子恺的插画文章《鹅》,其实从古至今诗和画就是一体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巧妙地将二者合二为一呢?再说说作为教师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又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老师和孩子们一起互动,和孩子目光平视,去赞扬他们,去欣赏他们,教师在引领孩子“吻醒,穿越,编织,反思”的这个过程真正地走进了孩子,融入了孩子,和孩子一同进步,一同成长。我们常说,伯乐发现了,千里马,我想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发现千里马的伯乐,而是培养千里马的伯乐!
虽然教无定法,虽然学海无涯,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理清语文教学的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诉求, 善于引导学生,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再广阔的“学海”也能轻松渡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然会成为一件极为轻松愉快的事情。当然,正如时老师所说:知易行难,知难行易 ,知行合一 ,贵在坚持。沿着这条智慧的路走下去,给学生一支长篙,也给自己一支长篙,一同去寻梦,终有一天我们会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撑一支长篙寻梦 撑一支长篙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