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之道就是孝道

2020-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遇见哲美

今天共学《孝经》圣治章。圣治就是讲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在孝道上升华发展,成其德教、行其政令、风行天下。

本章开篇就是曾子提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联系前面《孝治章》说“明王以孝治天下,得万国之欢心”是为侍奉他的先王;“诸侯治国,得百姓之欢心”是为事奉她的君父。大夫治家,得人之欢心”也是为事奉父母。

天子、诸侯、卿大夫,他们各自行孝、以孝来治理家国天下,产生的效果就是“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做”。这个功效是相当不可思议:这就是说,孝不仅使得人际和谐,甚至行孝可以影响天地运作、感得外面的自然界都发生改变。

我们一般人听至此处,就会无比惊叹。问问题也一定会追着问,为什么行孝会产生灾害不生,祸乱不做?但曾子不然,曾子转口问的是圣人之德,说“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这就可以看出,曾子的志向,是志在成圣!

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孝治天下也不是他的目标,“灾害不生,祸乱不做”再怎么神奇的学问,他不动心。他只关注圣人之德。一般人没这个用心,就问不出这样的问题。“敢问”就是 “我很冒昧地、诚惶诚恐、地问,这个敢字,可以看出曾子对老师一直是非常恭敬的;但他的问题又非常明确。

在刘炫《述议》上说:“夫子既说孝治天下,能致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是言德行之大之极者。但孝非圣名,嫌圣行犹广,欲言圣不过于孝,其辞无以发端,故更假曾问,然后爲说。”

如果这样理解,那这章,是孔子再一次假曾子之口,是要引出一个重大的道理:就是圣人之德不过于孝。儒家的教育目标是成圣成贤、曾子的目标也是成就圣人,什么圣人?

《论语》中明确说“圣人”境界的语录并不多,勉强来找。子贡曾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如这里所说 “圣人”的特点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这就意味着“圣人”要使天下百姓都受到恩惠。在《孔子家语》里孔子明确过圣人的特征。说:“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覩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一个证得这样神奇的功德的人,他的行为也没有大于孝的。曾子问的明确:“圣人之德,有没有超过孝的?孔子回答的也干脆,说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邢昺《正义》上说 “性”,是“生”的意思。天地生养万物,人最为尊贵。人的行为,没有比孝更为重大的了。意思是圣人了不起,也是从人开始起修,只要是人,身上也没有大于孝的德行。

首先,为什么天地间人最尊贵?因为,人可以法天则地、彰显天地之性。天永恒不变、恒常覆盖照明温暖万物,大地永恒不变、承载生养万物,人同样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则,就是从行孝开始,最终以圆满的孝心对待天下万物,照料万物。

荀子曾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说:第一类水火“水火有气而无生”水火有气但没有生命。第二类草木“草木有生而无知” 草木有生命,但它没有知识、没有智慧。“禽兽有知而无义”,禽兽有认知方面的功能,但是禽兽没有道义,不讲礼义廉耻、伦常关系。

只有人类“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人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因此,人与万物相比,最珍贵之处在于人能够秉持道义。

人有秉持道义的能力, 孟子说“人畜之相差几稀”。动物也都有情感有责任。我父亲讲:一段时间,他每次出门锻炼身体,头顶就会急速飞过一只小鸟,就落在他眼前,而且斜着身子,耷拉着翅膀,很痛苦逃来跳去,父亲就想看看他怎么了,可每次一靠近她又迅速飞走了,可我父亲一要离开,就又有一只飞过来继续如此耷拉着膀子跳,一靠近她又飞走了,一连十几天,两只鸟轮流天天如此。

我父亲就觉得很奇怪,心里很不安,就去请教他的老师,老师思考了一阵对父亲说“你看看你要走的路上有没有鸟蛋”我父母仔细搜寻,真就在路边发现了一窝鸟蛋,原来那两个鸟爸爸和鸟妈妈,怕我父亲踩到他的鸟蛋,每天吸引我父亲的注意,轮流表演着引导他相反的一边走。

动物的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的细心呵护,但动物当中很少有孩子能返抱父母的,野狼,非洲野狗、鲸鱼、乌鸦能反哺。但反哺不是所有些动物都能做到。人类孝的内涵就不仅仅是反哺了, “能养不是孝”:孝是一种爱敬真心,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家族社会乃至世界的担当,人类可以透由行孝显发人性、圆满圣性、彰显天地之性。后面会提到周公就是这样做的。

万物生存就靠天地,所有的人和物,都是靠天地的性能所出生,是得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没有天地的力量,什么都生存不了。而万物之中唯有人能彰显出和天地一样生养万物的性德。所以人与天地并列三才。

而人的行为当中最根本行为就是行孝,“孝”就代表了人性秉持道义的一个最根本力量。父母与我们有大恩,我们生命的诞育、恩养,都来自父母。因此,回报父母生养大恩,这是道义之基本。如果连对生养大恩的父母的感恩和回馈都长养不出,又怎么会生长出对其他万物的照料之心呢?

儒家地宗要,就是从这个孝心上趣入,升华圆满孝道,树立仁德,成就圣贤的。因此,若以人的心行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人若不孝,人禀赋的天地之性、圣人之性就连根拔除。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是孔子就为孝道找到的人性的根基。在谈论孝之前,我们首先要看到自己作为“人”的角色。行孝因为我们是人。古人强调秩序等级,但“天地之性人为贵”则明确人性都是尊贵平等的。

所有人都禀赋了天地之性、人人皆具有圣人心性,可是,为什么有人成为圣贤、有人成为小人?这就是《三字经》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对于有些人来讲,他们死死的执着于自利,忽略自己心性的认知与开发,选择被欲望、贪婪侵占。

从小对父母开始就没有培养出爱敬真心,只想自己得到好处,看不到长远的苦乐因果,到头来,心机费尽,忧苦终日,这是他迷失了本性。所以,根本就在于我们对人性生命的认知、人虽为万物之灵,但志却有万端之异。

人虽然禀赋天地之性,但是自己是不是能顺着这个禀赋行事?能不能相应?能否谨慎抉择生命方向和师法友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就比如,狼孩,虽然是人,可长期生活在狼群里,可能连人话都不会讲,就谈不上秉持道义了,因此,人能够认知人性、并谨慎抉择生命方向和师法友的环境是绝端重要的。

“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读来特别令人感动,这是圣人给我们人类的提醒,千万不能忘记,天地之间最珍贵的特性都凝聚在我们人身上、被人类禀得了。千万不要忘记,人人都具有圣人的心性。三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这样的认识,天地之间不是以什么神为最贵,而是人。

欧洲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提到人为本。在汉代,篡权的王莽,也是引用了这句话来批评买卖奴婢与‘天地之性人为贵’的原则背离,主张废除奴婢买卖。天地之性,人为贵,饱含着对天地万物的洞察、对人类生命的无限尊重和期望。唯人与天地并列三才,人在宇宙中可以产生与天地相同的巨大的作用。

因此,人对天地万物就该怀抱一种责任,人不仅仅要照顾人类,也要照顾天地万物。唐玄宗是用《孝经》原文来注解说“夫孝,德之本也”,就好像一棵大树有根,才能够枝繁叶茂。如果根断了,就算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也会马上枯死,因此,孝于德于性来讲就象树根,象血液、是呼吸、片刻不能离。

如果把人性比作是一个生命,孝就是头颅般重要。“首孝悌”,一个人没了手脚、甚至没有四肢,他都能活,可是从未见过没一个人没了头能生存的。因此,不管你是什么人,孝是最基本的品德。行孝体现了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情感。

圣人的德行就是孝德,圣贤之道就是孝道,圣人就是把孝做得圆满的人。圣人之德是以孝为本,圣人之教也是教孝为先。德也好,教也好,没有说大于孝的。从回报的角度来讲,人类最该回报的就是带给我们生命、恩养我们的父母;从禀赋天地之性的角度来讲,人就要以孝心来来对待万物,这是人类的使命。

我们是作为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是祖先口中万物中最尊贵的存在。因此,不管你是什么人,是人就应该行孝,克己复礼,爱敬真心以待父母,行这个应行之路,要启发我们本来就有的天命之性、圣人之性。这才不辜负天地之性人为贵。~~梦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