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性,诗意人生(一)——读《受戒》有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5191532/8037f6645e1440cb.jpg)
《受戒》是汪曾祺1980年第10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大概讲述了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在家人的集体决定下,选择去当和尚,在去当和尚的途中遇见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女孩,往后他们结为邻居,在交往四年的时间里,他们逐渐日久生情。在明子受戒完成之后返回荸荠庵中,由于小英子的告白,顺其自然地展开了他们的爱情。短短几千字便充分展现了汪曾祺对于健康人性,诗意人生的观点。我将从篇名背景解读,人物分析,情感基调,艺术特色这四个方面来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
汪曾祺以“受戒”为篇名,但是统观全篇,只在明子与小英子的对话之中了解了受戒要在头皮上烧十二个洞;不受戒的是野和尚;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受了戒的和尚会有一份戒牒作为他们的合格文凭。等到明子受完戒,因为受戒烧戒疤是不许人看的,所以烧戒疤过程也只是通过小英子的粗浅了解来讲述,并未围绕受戒为中心来进行讲解,而更多地着眼于了对于庵赵庄的风土人情,和谐自然的美景,朴素简单的日常生活来进行叙述,通过片名的分析可以得出其实汪曾祺在创作这篇《受戒》的时候并未想要真正的讲解受戒的渊源历史,而是更多的想要传达表达给读者的是冲破受戒的束缚,一种不受戒的对于自由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受戒”本意指佛教徒接受戒律的宗教仪式。宋人谓 :“浮屠之法, 必受戒二百五十乃成为桑门, 不然, 虽已祝发, 或已说法为人师, 犹谓之沙弥而已, 所谓高沙弥者是也 。” 宋末元初的胡三 省亦讲:“释氏之法, 凡初度僧尼, 皆请戒坛受戒 。其未受戒者谓之沙弥。在宋元间, 是否受戒, 是由沙弥到桑门的关键受戒前要检验受戒者的度牒, 受戒后由官方出给戒牒。为此, 还立有禁止伪造戒牒的法规。其次,官方规定,未受戒的僧尼不能出游,否则本人、主司都要受刑罚,僧尼未受戒而 已出本州界,就要被勒令还俗。
戒牒是严格戒坛制度的产物,是政府官员监临戒坛仪规而派生出的文牒,其作用在于控制“戒”这个环节, 严肃受戒法事仪规,堵塞受戒环节上可能出现的敷衍法事,诡称受戒等漏洞。
《受戒》的典型人物便是明子和小英子,明子是受戒这个制度的受者,但是明子却不是受戒的代言人,而是破戒的代言人,明子在文章前后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文章开端明子对于家人给他出家这个决定,明子并没有反抗,一切都让明子这个人物显得顺从,软弱,但是随着文章的发展,明子顺利当上了和尚并且有非常大的机会当上沙弥尾,但是面对小英子的告白,他选择了小英子,实现了他的破戒路程。小英子这个人物形象直率爽朗可以从几点上充分体现,一是对于明子的告白,而是在二人到达善因寺时,面对的气象庄严,其他人到达这里都不敢大声咳嗽,但是小英子在跟明子告别的时候,毫无顾忌的大声喊道“我走啦!”三是小英子的父亲是船夫,从小受到自由自在环境影响的小英子,对于与人的交流上也是有自己的一套,第一次明子与小英子见面便是小英子先开口。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是“健康人性”的代表,也象征着汪曾祺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解放人类天性束缚,对于人类生命的强大旺盛的追求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