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是怎样折腾老师的?
很多人都知道行政管理部门这些年来给中小学布置了不少的表格,口罩期间最为严重,以致于大家吐槽自己成为了表叔、表哥和表姐。
表格之外还有各种进校园的活动,美其名曰“大手拉小手”。
但这些活动也就是一阵风,过去了就完事了。这些年折腾老师的其实都是不懂管理的内行坚决推行的一些莫名其妙的土方子。
比如说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这一制度最初是由濮阳教育学院教授李宪忠在大约二十年前提出的。现在已经快要八十岁的老人家大概没有想到他的这个提法让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苦不堪言。
这个中学数学教师出身的人在教学上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他比同龄人早下手写了几篇论文,从而从中学去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教育学院任职了。
集体备课现在已经被不少学校确定为一种教学活动。那么,集体备课都在干什么呢?大约有如下六点:教师们以备课组为单位,共同进行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以及反馈教学实践等一系列活动。
很多学校唯恐教师不参与,除了安排必须完成“美篇”、“简篇”之外,还特意安排专人拍照,以便于秋后算账。
有的地方还把它纳入考核,不去参加的老师动辄罚款。也不知道他们如此操作有没有违法?他们哪来的罚款权力?这些罚款最终去了哪里?
集体备课当然是有必要,但如果每周专门抽出一两个小时集体学习有关理论,拍几张照片,写个什么没人看但大家都点赞的美篇之类,实在是误人不浅。
教师的教学工作都是单独完成的,自己的学生是什么状况只有自己明白,真搞不清这样耗费时间是为了什么?
我这样说一定有人不高兴,那就逐一解析一下集体备课要干的事项:
“共同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既然是研读,为什么要共同?过去共同研读是因为教师学历不达标,现在呢?硕士学历的中小学教师大有人在,难道他们自己读不懂课程标准,读不懂教材?分明是不折腾教师就誓不罢休。
“分析学情”。 学情要自己分析,让其他人参与有什么必要?
“制定教学计划”,这是开学初的事,有必要每周都计划吗?
“分解备课任务”,让他人备课,自己不备课吗?所谓分解其实就是做一些应付检查的事情。如果教学都不能务实,尽干一些务虚的事情,教学质量又如何提高?
“审定教学设计以及反馈教学实践”。课堂是由教师自己把控的,别人的设计和实践永远是别人的。
同一备课组经常搞一些教学活动无可厚非,但如果每周都坐在一起集体备课真的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修改于2024年12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