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晁错,西汉的一位忠臣,辅佐了两代皇帝,恪尽职守,不畏强权,冒死进谏,可是最终却落得个“衣朝衣,斩东市”的下场。
身为政治家,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一语射中分藩的要害,主张削藩;身为汉朝大臣,他忠心为国,正直清廉,一心想要“尊天子,安宗庙”;而身为士,他博学多才,被称为“智囊”。
虽然他对“文景之治”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可是,却因为他力主削藩而被迫杀害,实属冤屈。
易中天教授评价他的死可谓是“千古奇冤”,因为他是为其政治抱负和理想而死的,可死后他的报复却又实现了,如何不谓之冤?
同为知识分子,我不禁替他惋惜。他的能力,他的胸襟,他的抱负,却是最终验证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说,其罪名还是“亡臣子礼,大逆无道”这等极其辱人的罪名,何其讽刺,而又何其悲哀。
现实总是残酷的,哪怕他曾为景帝的恩师,而史书中记载的景帝也不过是在群臣围攻晁错时添了一把火而已——他在上书请示诛杀晁错的奏章上批示了三个字:“制曰可”。
这轻飘飘的三个字,将一位忠臣残忍的斩杀了。而最让我感慨的莫过于《汉武大帝》中景帝在晁错赴死前君臣告别时的一句话,即“若毒蛇啮指,壮士断腕,为天下者,不顾身家”。
此情此景,唯有“悲壮”二字可以形容,“壮”的是晁错的情怀,“悲”的是一位忠臣就此逝世。
易中天教授分析晁错的死因有三:一是汉朝治国理念,即道家思想为当时君主所推崇的,而当时国家没有统一的意识形态;二是晁错主张削藩的行为过于激烈,引起诸侯国的强烈抵抗;三是他平常为人就不得人心,以至于他遇难时,群臣皆起而攻之,支持诛杀他的判定。
而在我看来,晁错死于他勇开先例,不畏强权而触碰到诸侯的“逆鳞”,其父为保全家族而不惜牺牲自己来让晁错远离朝堂,而他又何尝不知此行的危险呢?可是“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为了国家安定,为了社稷百姓,他只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不顾身家”了。
晁错其人,学识渊博,先为士,后为官,所以他推崇的也是士人“尊天子,安宗庙”的理念。他有智谋,忠于国,忠于君,是国之栋梁,失去他乃“国之不幸,天下之不幸”,所以经地默然良久,曰:“吾亦恨之”。
可终究啊,景帝再怎么后悔,晁错这一代忠臣还是离世了啊,可怜他一片赤诚之心,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