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一缕缕丝把我牵到古镇
游记编辑:雁南征
推荐语:丝绸是震泽古镇的灵魂,从一缕缕丝中,方能真正读懂震泽。在古镇中,作者行走于石板路,听悦耳的吴侬软语,欣赏古朴优雅的慈云塔和气势恢宏的禹迹桥,最重要的还是领略震泽的蚕桑人家风情,好似把读者带进一段丝滑如绸的旧时光。
震泽古镇地处“吴头越尾”,是以太湖古称为名的千年古镇,被誉为“丝绸重镇”,“蚕桑丝之乡”。蚕丝牵起了震泽的古往今来,丝绸成为震泽的文化地标,但在众多的江南古镇中属沉默者,她婉若一个娉婷的江南女子般静好。
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缕丝把我从姑苏城牵进了震泽。沿着悠长悠长的石板路,仿佛画在丝绸上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素雅的白墙黛瓦、阳光下分外耀眼的红灯笼、朱红门楣上古色古香的小饰物、有着水样清澈的女孩偶尔说出的吴侬软语,恍如走进一段丝滑的旧时光……
古朴优雅的慈云塔和气势恢宏的禹迹桥和遥相呼应,组成了震泽古镇的地标,为水乡古镇增色不少。
慈云塔所在的慈云禅寺占地九亩,始建于宋咸淳年间,寺因塔而名。塔檐上的风铃,声音清亮,悠远,伴着慈云禅寺大雄宝殿里梵内阵阵梵音,心情变得宁静和安然。
1700多年沧桑巨变,慈云塔始终像一个不离不弃的情人,守护着脚下潺潺不息的頔塘河。这塔传说是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回到东吴后因想念夫君刘备而建。因此,那时的塔名叫望夫塔。
相比之下,拱形石桥禹迹桥则年轻多了,康熙年间建造的,乾隆年间重建。古时震泽一带发洪水,大禹在此治水,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
横跨頔塘河的禹迹桥,如长虹卧波,其桥高和拱径在江南古桥中并不多见,这当然缘于頔塘河宽阔的水面和繁忙的航运,也许是桥梁建造者在设计时因美学考虑到的情怀之美。
我没有过桥,而是向桥面一侧走去,站在水边看禹迹桥,桥洞与下面的倒影正组合成一个完美的圆形。由于桥高洞大,我从桥洞里看到一帧震泽古镇的剪影,蓝天白云、白墙黛瓦、宝塔寺院、拱形古桥、桥上行人在頔塘河中画出水墨江南,构成震泽水乡特有景观。
震泽古镇以宝塔街为中心,禹迹桥北是宝塔街,桥南叫驳岸路。古老的頔塘河与水势浩大的新开河像两条温柔的臂膀,娴静安逸的古镇被揽入温暖如丝的的怀抱中。頔塘河从大运河走出来后变得温婉清丽,流动的水和固定的房舍恰成动静对比,房舍的倒影映在粼粼波光中动静相谐。
较之江南一些古镇的热闹,震泽古镇算是块清静之地了。过禹迹桥由东往西而行,宝塔街与河并行,街面不宽,中段尤窄,最狭处两旁屋檐间仅留一线天穹。北向面街设铺开店,背水商居,南侧临河,傍水筑河埠,泊船卸货,汲水洗刷。
两旁的房楼店铺,高墙崔巍,柱梁恢宏,连檐接壁。三三两两的人,交错往来,步调不紧不慢,多是老人、小孩,女人。游客不多,胸前挂着照相机,左顾右盼,悠然信步。
宝塔街不长且少弯,东起禹迹桥,西至斜桥,全长368米。街上有很大一棵蔷薇,盛开的蔷薇花几乎爬满了这面墙,很多游客走到这里都会停下来拍几张照片。
“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这诗对古镇弄堂具象的描述,更是一种境界的表述。弄堂与丝绸一样,是旧时震泽的一张名片。
江南的古镇天生就带有一份舒适惬意、缥缈婉约的意韵。很多门额上写着店名,多是黑地浅字,店内几个人围桌而坐,喝茶,聊天。整条街,行人和游客都轻言细语的,好像是怕吵着谁。这时候,我情不自禁地也把脚步放慢了。
走着走着,看到了“仁里坊”的坊门。这坊门可谓别具一格,在水乡古镇并不多见,与浙江台州紫阳街的坊门极为相似。坊名即是地名,坊墙即是防火墙,既可行人、马车通行,还能防火,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走在这坊墙下,宽宽的一堵墙将天空切割。透过坊门东望,则慈云塔、墙面、屋檐、石板街在坊门中同框,极具画面感。
与慈云禅寺分跨东西两头的,便是有着“江南大宅门”之称的师俭堂。是清同治年间一户徐姓旺族的私宅,堂主名叫徐汝福,是震泽昔日丝绸巨贾,所经营的丝经、米粮两业在震泽都是首屈一指,号称“徐半镇”。这位集官、儒、商于一身的主人,把师俭堂的功能划分得十分清楚。北边的四进厅堂是居家的庭院园林,幽静典雅;南边的两进是个米行,米行挨着运河,有码头便于运货。
六进穿堂式高墙深宅,每一进的地势渐次抬升,马头墙也一堵比一堵略高,寓意“步步高升”。
跨过高高的门槛,堂内布局简练,陈设雅而不俗,各种雕刻精美非常。门楼有砖刻,飞檐有木雕,裙板上还有漆雕,神话传说、戏剧故事融入了雕刻之中,形态生动。
堂内有震泽俭文化陈列室,由此可知师俭堂名字的由来。出自《史记·萧相国世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寓意徐氏节俭持家的家风。
内有座小巧玲珑的花园,名叫“锄经园”,亭台楼阁,回廊假山,花卉树木,一应俱全。假山上还有半座小亭,依墙而建,取名半亭,简约至极。据当地方志载,此阁为“震泽园林第一景”,由吴昌硕的老师、太守杨岘题额。
依着頔塘河而建的名宅还有懋德堂、敬胜堂、宝书堂、致德堂、尚义堂等,它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頔塘河两岸,令古老的运河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震泽一带,种桑养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清光绪年间,震泽一地出口的辑里湖丝达5400余石,占全国生丝出口总量的1/15。辑里丝成为湖丝之中的精品,在当年的纽约万国博览会上一举摘得金牌。到了明清之际,震泽产的丝经、经棉更是享誉海内外。民国初年,这里丝行林立,茧丝上市,商贾云集,成为我国著名的丝市之一。
如今,宝塔街上依然是各类丝绸名品店云集,在太湖雪丝绸、山水丝绸、慈云蚕丝、辑里丝绸等店家,可以购买订制旗袍、蚕丝被、丝巾等特色丝绸产品。
蚕桑的故事,就是震泽的故事。街边的蚕桑文化主题景墙上,将煮茧灶台、晾茧、上蔟、纺机、复摇机等各类缫丝用具镶嵌在做旧的墙体内,重现旧时震泽蚕桑缫丝生活的场景,展现了震泽蚕桑人家风情。
丝绸已融入了古镇的灵魂之中,也只有从这缕丝里,才能真正读懂震泽。古镇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就是一座丝绸产学研的基地,作为中国首个以蚕桑为主题的特色生态园,围绕“桑、蚕、丝、帛”,不仅有详实的图文和多维空间展示,更有与各个阶段鲜活的蚕宝宝零距离的对视,从毛茸茸的虫体,到青白色的虫体,再到成茧的过程,讲述了种桑、养蚕、择茧、缫丝、剥棉、制被、刺绣等传统工艺。
尽管现代机械替代了不少传统技艺,但人们对古老技艺的热爱有增无减,经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旅客们争相体验抽丝剥茧、手摇纺车、植物拓染,演绎吴地千年蚕桑文化。
曾几何时,这里桑麻遍野,与稻麦平分天下。太湖畔,丝绸乡,太湖之绸如轻雪,用这里优质的蚕丝做出的丝品在轻柔洁净润泽的雪与绸间,神韵流转。我来到了苏州吴江,来到了震泽,缠绵于丝绸之乡水和丝的风情浓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