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
一整天,我都在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中畅游。从魏智渊老师的解说中我知道了教师阅读书籍的种类和层次,还有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分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感性阅读,就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的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知性阅读,就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书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师阅读应为知性阅读。
如何训练知性阅读能力?
在起始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在文中画出有着真知灼见的含金量高的句子,还可把画出来的句子摘录下来,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相似的情境,就可以调出来使用。久而久之,这些文字就会化为你的血肉。这样的阅读费时费力,但可以提升理解力。
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阅读一本书,要读懂书的结构,熟悉书的脉络,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并且是如何一步一步论证的。还可以编写一本书的提纲,但不是简单地重复目录,而是写下书中的主要观点以及论证过程。
更进一步,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在读的过程中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还可以写下自己对某个片段某个观点的理解,也可以表达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还可以旁涉到你经历过或者听闻过的教育教学事件,或者与其他的书籍相互印证。如此,与书籍展开对话,就做到了深度阅读。
最重要的,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阅读中观照自己的教育生活,进而反思,诊断自己的教育方法。
“教学是一面通往灵魂的镜子”,我们的认知态度、交流方式归属于灵魂的真诚,而不是简单地、冷静地把知识放在一端,学生放在另一端,不需要思考的简单传递,教学失去和生活的联系,成为单纯的外部行为。我们往往把内心涌动的能量全部放在寻找体制错误、人性差异的现状之上,而忘记了,“我”才是教学生活的主宰。
阅读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达到读的目的,才能读有所得,读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