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拆不成器

孩子1分钟喊我100次,太烦怎么办?

2020-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郑老师家庭教育

因为疫情的原因,家长和孩子突然收到了一个超长假日,并且还是24小时相伴的那种,经历最初的和谐,最近我听到很多家长说:我的孩子1分钟恨不得叫100遍妈妈,我现在听到他的声音就想原地爆炸!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类事这样的场景:

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隔不了多久就要叫妈妈,一会是书找不到,一会是题不会做,除非妈妈什么都不干陪在旁边;在学校总是被老师投诉,上课总爱弄出一些动静,或者集体活动经常做出不一样的行为举止。除非老师一直盯着他……家长希望家里风平浪静,而孩子却总是上天下地。

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见到什么样的处理方式呢?

可能是不得不放下自己的事情,一遍又一遍去响应孩子的需求;可能是生气地告诉他,这是最后一次,但是下一次还是不得不响应,伴随着絮絮叨叨的说教或者指责;可能是给孩子一个惩罚,希望他能长长记性。

这些方法的效果怎么样呢?

有一些可能会让孩子呼叫的频率越来越高,有一些可能短暂地会起到作用,但是不久后孩子又恢复原样。其实对于每个孩子来说,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密码,所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应对孩子的挑战才是正确的,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却有一些线索可以去探寻,如果破译了孩子的行为密码,我们就能采取有效的措施。

现在可以回想一下,当你的孩子一次又一次打断你的事情,让你来协助他做一些你认为他完全可以自己搞定的事情时,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当我们说到感受的时候,通常会是这样的一些词语,比如生气、喜悦、平静、恐惧、害怕等等,

我采访过一些家长,通常这样的挑战带给他们的感受是心烦、恼怒、着急、愧疚。如果你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么我们可以猜测,孩子的行为在表达的是想要吸引家长注意的内在需求。

有一次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个上二年级的孩子,当我和他的妈妈在谈话的时候,他不断跑过来打断我们,一会说玩具车坏了,让妈妈帮忙修,一会说作业不会写,让妈妈教,妈妈安抚了没一会,又说自己身上痒不舒服,他的妈妈很奇怪,训斥了他一顿,说:以前这些事你都能自己做,今天为什么总是要跑来打扰我和阿姨说话。孩子看妈妈生气了,回了房间,可是没有一会,又用别的理由跑出来找妈妈。从表面上看,这个孩子的行为可能会被家长说没有礼貌,就是常说的没有眼力劲,但这个孩子很有可能只是想得到妈妈的注意,他做出的种种行为,只是他有着寻求过度关注的需求。

有小伙伴可能会说了,我给孩子的关注还不够多吗?几乎都扑在孩子身上啦!所以这里要注意,并不是说家长没有关注孩子,孩子才会有这样的需求,我们说孩子寻求的是过度关注,也就是说孩子寻求家长关注的需求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他对这个需求以及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方式,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过程中,这个孩子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只有我身边的人,一直给我关注,才代表我是有价值感和归属感的,只有我不断地做出一些行为,让他们注意到我,我才是被爱的。抱有这样错误观念的孩子,会不断用自己的方式,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是医生,工作都很忙,而这个孩子,从小就很乖,学习生活都安排的很好,然后家长一看,完全不用自己操心嘛,就更加放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了,突然有一天,这个孩子就不愿意上学了,她的父母怎么都想不明白,孩子的学习一直优异,不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在学校的适应也很好,不存在环境不适应的问题,怎么就突然不愿意上学了呢?实际上这个孩子,一直以来都想用自己很乖的表现得到父母的关注,考第一名,做家务,生活自理,可是当她发现这些并不会让家长关注到自己的时候,就会转向破坏性行为,最终的目的,仍然是得到父母的注意。

那么给多少的关注,对孩子才叫够呢?作为家长,不可能24小时只去围着孩子一个人转吧?其实这样的方式,并不会帮助孩子缓解,反而会加强,因为这样验证了他的想法:无时无刻关注我,才是爱我。

王莹老师的书《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效能手册》,告诉我们正确的做法是这样的:

在吸引注意这个层面,孩子有建设性、有用的行为,也有破坏性、无用的行为。当他表现有用的行为时,因为父母不了解他的行为密码,因此没有看到,这时候他就会换成无用的行为来达到行为目的。对于想吸引注意的孩子,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忽视这些不好的行为,不要让孩子得到注意;而当他有好的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关注到他,给予他关注,告诉他我看到了你的好表现。关键是父母要主动“给予”注意,而不要让孩子被动“得到”注意。

1、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提供孩子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机会。

我们说孩子的行为最终目的,其实是想要获得价值感:我是个有用的人,归属感:我对这个家是有贡献的人,所以当我们被孩子不断打扰的时候,不如给孩子安排一项对你有帮助的事情,比如给孩子一个秒表,在你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让孩子替你计时;比如给孩子一个工具,安排一项家务给他。如果在生活中能够更多地让孩子参与到建设性事情中,而不仅仅是关注在孩子的作业和学习,那么孩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累积足够的价值感和归属感,寻求过度关注的行为自然就不再需要了。

2、设定与孩子的特殊时光。

很多家长都说,自己和孩子的时间挺多的,其实孩子需要的关注,更加注重质而不是量,所以对于寻求注意的孩子来说,设定一个特殊的时光,这个时间只有你和孩子,没有工作,没有手机,没有作业,你们可以一起为这个时光取一个特殊的名字,然后由孩子安排特殊时光的活动内容,给自己和孩子的心灵充满电。

3、及时肯定孩子的正面行为

心理学上有一个强化理论,大概意思是说,你越关注什么行为,该行为就会出现的越多。我在孩子身上看到很多这个理论的体现,所以如果我们被孩子的寻求注意的行为困扰,不如转换视角,在那些他做得好的行为上,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的关注点也转向积极的行为。

疫情接近尾声,神兽们很快就要回归校园了,那是可能你会发现,并不是关在家里,才会面临孩子”烦“的问题,解决孩子的挑战,治标更要治本,满足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变神兽为生活中的神助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