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分清楚两个道
王老五有一次在朋友群里面聊天,有一位多年未联系的老朋友,白守启在群里自嘲说,小时候拼命努力以为知识改变命运,没有想到读了那么多书,最后做了上门女婿。
王老五回复说,你们知道咱们国家最有名的上门女婿吗?
咦,这个大家还真没有想过,于是朋友们请王老五为他们科普一下,王老五说,这个上门女婿,每日每夜地把家业挣了出来,最后被老丈人翻脸不认人,请了一位法师把他收了去,大家会心一笑,这不是卸磨杀猪吗?
可怜堂堂的天蓬大元帅没有人爱。
王老五接着说,要是老猪能够理解《道德经》,他就可以成功避免了被人过河拆迁的结局。
大家又是一惊,这《道德经》还能帮助上门女婿吃香饭嘛?
王老五一脸严肃地说,各位听我慢慢道来。
从猪八戒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上门女婿的无奈,这里面有更深刻的人文内涵,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名成身退,这个思想来自于道德经的“功成,名遂,身退。”
如果猪八戒可以功成身退,也许就可以避免了辛辛苦苦挣了家业,却被扫地出门的结局。
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君子之道。”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尤其是强调君子之道,君子不是道德层面的君子,而是指的有身份,有地位。能够在社会上光宗耀祖的人称为君子,什么样的人能够光宗耀祖呢,古人说有三个标准,就是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比如说像卫青一样远征大漠,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汉武盛世,比文景之治更盛大的盛世。立德就是像以佘太君为代表的杨门女将,以巾帼之身力挽狂澜,代替丈夫保家卫国,成就一代民族英雄,这个称之为立德。立言就是讲学著书,像孔老夫子开宗立派,流传世间学问,成就自己的德行,引导世人向善,垂训以格除人性中的自私和物欲,以继承往圣先贤的遗志,文能执笔安天下,教化苍生,武能马上定乾坤,治国安邦。
这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就要求自身能够安守本分,格物致知,修齐平治,守己待时,安守中正之道,在自己素下位的时候,修身养性,待时机成熟之日,积极地有所建树,这是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就要求,世间的读书人在自己的位置上,什么时候,不该动,就浅藏辄止,以等待时机,但是该动的时候,我们不动,这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个时候是利见大人的时候,可以一飞冲天,建功立业,该动的时候不动,不该动的时候乱动,这都是《周易》里面讲的妄动。
君子之道,依像而论应该是“君子固穷,守己待时。”
君子应该按守本分,选择合适的时机,找准定位,君子不动则已,动如雷震,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像射箭一样,目标清晰,射出去的箭自自然然正中靶心。
君子,如何动,何时动,周易就是讲的关于君子择时和定位的学问,但是这套学问又离不开道,道是什么呢?可以简单的用规律来代表,但是道和哲学讲的规律不太一样,道是是先天的混沌未分的无,然后在这个虚无之中参赞化育了天地万物。
这是道的简单描述,规律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规律还不具备创造天地万物的功能,所以不能简单把规律认为是道。
但是两者都是属于形而上的概念,用规律来比喻道,就像一切万物的生长繁衍自有其定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说道的功能和规律比较类同。
我们要用规律来体会道的玄妙和端倪,规律虽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规律是主观意志和客观世界的统一,现代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外因是可控的变量,通过一定外部的变量,引起内部的质变。
那么同样的道理来说明“道”,“道”虽然不可说,不可捉摸,但是我们可以效仿天道的运行为人处世,仿效万物生生不息的法则,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上更好地作为。
我们不要依文解义,认为道德经里面的“无为”讲的是什么都不作为,什么都不为的话,老子也不用留下留下这部五千言的巨著。
上一章提到了,理解《道德经》一定要把握形和名的关系,这是核心思想,这里面的无为讲的是不自为,不掺杂主观意愿的作为,要顺乎自然和天地万物之道。
要说道,那就离不开道德经了,那么《道德经》这部经典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几千年来,《道德经》对我们的人文,政治,思想,军事,外交,文学,甚至于宗教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原名《老子》,到了唐玄宗以后才改成《道德经》,《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那么什么是道呢?这个概念很难讲,哲学说称之为“本体”,易经里面讲的宇宙万有的本源,这个本源到底是什么?可以说是规律,因为规律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但是道又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规律。
老子本人对“道”怎么解释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是老子认为的“道”,老子又说过,“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这个概念,在上帝之前就存在了,所以这个概念很模糊,很难说清楚。
既然说不清楚,那为什么还要说,因为只有把道搞清楚了,我们才能立德立业,这就要说一下“德”是什么意思,“德”就是效法天地运行的法则的一种实践。简单的说,道和德是互为起用的。
那么“道”既然说不清楚,该怎么说,不可说,为什么不可说呢,因为《道德经》开篇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则名,非常名。”正因为不可说,所以才说了这么多,古代以来注解《道德经》的不下百家,现代更是多如牛毛。
既然不可说,如何去说,最好不必说,为什么不必说,因为老子自己都说了,“道”是老子为了描述这个概念,强名曰“道”。可见“道”是个假的名词,既然是假的,所以不必说。
不必说,但又不得不说。虽然“道”是老子用的假借的名字,但我们不能说没有这个概念,我们经历的越多,尤其是上了年龄的朋友们,都可能会有这个观念,虽然说出来,但是好像真的有什么力量在冥冥之中主宰,老子把这种神秘的力量称为“道”。儒家认为是“天道”,人应该按照“天道”的指示去做事,也就是“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最早是由汉朝的大儒董仲舒提出来的,他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自汉朝以来,尤其是进入唐朝以后,中国的政治延续的方式都是“内行黄老,外示儒术。”实际上,自汉朝以来,这些历史上很有声望的人物大多数都和道家有关系,比如张良,李靖,徐茂公,诸葛亮,刘伯温,范文程,这些都是名留青史的人物,有的人功成身退,有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他们怎么样的结局,毫无例外他们都和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道是不可说,不必说,又不得不说的,所以自古以来关于“道”的内涵和外延说了很多,如果再加上儒释道,以及现代的学术思想对“道”的阐述,那真是浩如烟海。
如果我们没有把门路摸清楚,很有可能犹如盲人摸象一样,以盲导盲,不得其门而入,那么我们要怎么怎么样的进入“道”的玄妙之门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体会道的内涵和外延。
首先,要分清楚两个“道”,一个是自然无为的天之道,一个是遵照效仿天之道运行法则设定可以遵照执行的德,这是君子之道。
其次,“以无为本”,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都是围绕着先天的无而展开的,但是,无不是空,不是没有,而是真的有,所以才被称为“玄之又玄”,我们要树立这一个根本思想,在这个基础上从有为和有的角度去体会道的端倪。
再次,道贵在行,不再说,道是可以遵照执行的,这个可以遵照执行的就称为德,准确地说是君子之德。
最后是大道至简,返璞归真,《道德经》虽然通篇都在说“道”,但是他的宗旨确是自然,离开了自然和生活,谈什么无为和有为啊。
所以,道在哪里,日用寻常间,须臾不可离也。离开了生活和自然,就没有道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