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哲思

向孔夫子学习快乐的智慧

2018-01-16  本文已影响21人  耕耘三尺有天地

人生总是处于不断的选择与行动之中,不断的选择与行动,成就了人们或丰富或贫乏、或高尚或低俗的人生。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如何处世和自处,颇费思量。读《论语》一则,恍然悟到,可以向孔夫子学习快乐的智慧。

孔子让他的弟子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只有曾皙的回答最让他满意。曾皙如是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场景好像今天的春游:在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穿上春季的服装,几个大人,领着几个孩子,沐浴在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和新鲜空气里,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翩翩起舞,尽情享受大自然,然后唱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你看,何等惬意!孔子之所以夸奖曾皙,正是认为做人就应如此轻松简单,而不是要摆出一副沉重模样来。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乐山乐水是君子人格的一种道德修养。孔子一生的理想,就是要培养既有仁者胸怀又能治世的理想君子,这样的人才仅仅能治世是不够的,还须有乐山乐水的伦理情怀,将人间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自觉统一起来。

孔子与弟子们对人生志向的探讨还告诉我们,个人应在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中体悟担当带来的乐趣,而非要为了得到外在的福祉。如果你没有得到福祉,那仅仅是“遇”或者“命”,而不能由此而放弃努力,否则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孔子正是践行了自己的这一理念。他一生对成败看得很淡,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地积极行仁义,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整天瞻前顾后、费尽心机、左顾右盼、焦虑成性的人哪里会有幸福可言呢?人何以轻松自在?那就是进入到快乐之中,而非把快乐当做一种结果来追求。所以,孔子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种快乐不是解决了一些矛盾,而是将这些矛盾化为乌有,进入到一种审美的境界。鱼儿对于其终生游泳于其中的水又知道多少呢?快乐也是如此,真正感到快乐的人不会去追问快乐的意义,更不知道快乐有什么用,正像鱼儿不知道水对它意味着什么一样。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自己则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一种因为摆脱了外在诉求而在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快乐。因为摆脱了外在的限制,这种快乐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不是强颜欢笑。在孔子看来,在他的弟子中,只有颜回体验到了这种快乐。他这样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对于孔子、颜回这样品德高尚的人来说,快乐已经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情操的追求。这种乐道,不是简单的以道为乐,而是人达到与道为一的境界所自然享有的精神快乐。这种快乐因为超越了物质的欲求,因而不再受外在物欲的羁绊,从而实现了一种更高层面的精神快乐。这种快乐不是对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对其的超越和消解。

冯友兰先生说,人生可以有四种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功利境界则多了一些算计、规则,道德境界在功利之上,又加上了许多道德要求,天地境界是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浑然与物同体”。“孔颜之乐”就在于他们达到了天地境界,并且对这一境界有高度的自觉。(18.01.17《哲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