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学生时代曾不止一次听过一部广播剧的片段,印象很深刻,那部广播剧可能是改自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但是查不到作品和作者的线索。故事的主题应该是关于理想和命运,故事开始于一节中学作文课,老师让学生写一篇谈理想的作文。我怀疑高晓松的那首《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就是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这是题外话。
记得故事主人公特别谈到他的一位同学的命运,那位同学在课堂上大声宣读自己的理想时,给自己开列了很详细的未来:哪一年上大学,哪一年工作,哪一年结婚,哪一年生孩子等等,人生的每一步都设想得清清楚楚,后来那位同学确实也如愿做到了当初的每一步设想。只是有一天,故事主人公突然得到消息,他的那位同学自杀了。
当初一直想不大明白作者设计这个剧中人物的用意,剧中的那位同学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每一步人生目标,尽管只是些小目标,好像人生并没有失败或出现什么意外,却为什么要自杀呢?当然比揣摩作者意图更重要的是,作为读者或听众,我们自己怎么想。曾经认为可能是剧中的那位同学将人生设计得过于按部就班,人生已经陷于无聊的境地,人生的旅途已无风景值得憧憬,于是厌世轻生了吧。
现在偶尔再想起这个剧中人物的故事,看法已经变了。
读过王朔的一篇很有意思的文字,讲一个叫保罗的人让人羡慕得不得了,那个保罗是有品位有教养有修养有财富,要什么有什么。还有,保罗关心体贴他人细致入微,时时顾及别人的感受,保罗是成功人士,却从不炫耀自己的成功,总是讲“这样挺好的”“做自己就好”这样的话。保罗简直就是完美的化身,方方面面都叫人羡慕。可是,“那一天,保罗在家里用枪打爆了自己的头”。
王朔写这个保罗,或许只是想告诉我们不要只知道去羡慕别人的好,你羡慕的人说不定也在羡慕你呢,但是我们却也可以从保罗身上读出不一样的人生寓意来。
那不一样的寓意就是:保罗活成了让别人羡慕的人,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却没有活成他自己。保罗挂在嘴边的那句“做自己就好”,看来是一句既违心又真心的话,说他违心是因为他自己做不到,这话只能是说给别人听,说他真心是因为他羡慕或希望别人能做好自己。保罗终于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和勇气。
我们可以将关于理想的课堂作文的广播剧里那位同学的命运做同样的解读,那位同学更有可能是从小到大一直是在按照别人的意愿生活和成长,他的琐碎而无趣的人生目标是别人为他设计好的,他过着别人给他设计好的人生,在这样的人生中他丧失了自我,终于被疲惫而无聊的人生压垮。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将文学作品里的虚构故事当做现实,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在很多人身上,包括我们自己身上,找到故事中这样的人物的影子。很多时候,我们会戴上面具,伪装着自己,欺骗着自己;有太多的时候,我们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过多的去迎合别人的想法,轻易的让别人来影响自己,不加反抗的让别人来评判自己。我们终于活成了别人喜欢的样子,却也可能像那句话说的: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生而为人,我们当然不能只为自己活着,我们也要为别人活着,可是那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我们不可能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正如我们不可能喜欢所有的人一样,所以,为什么不能活得随性一点儿,让生命少些挂碍和牵绊?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就要适时“放纵”一回,“反叛”一次,这个放纵未必是指纵情身心的享受,这个反叛更是说要痛痛快快真正做一回自己,敢于说“出格”的话,敢于做“出格”的事儿,敢于蔑视权威一次,敢于不随波逐流一次,敢于让用心维护的人设不完美一次,敢于让自己胆大妄为“不成熟”一次。还要敢于偷懒怠惰一次,为忙碌的人生按下暂停键,敢于尝试不同的人生选择,拒绝剧透人生,给人生的剧情留一点儿悬念,让人生的旅途多一道别样的风景来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