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主题|我想要改变的
什么是改变呢?改变也许是对过去或现在的某一定义有所不满或者说是不愤怒,所以想要做另一件事去代替它,即将一个定义转变到另一个定义。
明朝冯梦龙撰写了一个故事,今人都将它称作“庄子试妻”,简短地来说便是庄子某天在上山修行回家的途中看到一个妇人为了尽快改嫁就在丈夫死后立刻用扇子扇坟,庄子想这女人为什么对自己的丈夫如此不忠诚,不过为了“积功德”便使用了法术替她将坟扇干来忙足她另外家人的心愿,于是庄子就想要试探自己的妻子是否在死后忠诚于自己便使用法术装死,可结果是将自己的妻子害死。且不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若是庄子真的连自己的妻子忠诚于自己与否都要考虑得如此彻底的话,那么可以他的《逍遥游》《齐物论》二文就是白写的了——只瞎想而修行并没有到位。不过,这个故事却能刻苦铭心地体现出“改变”二字源于人心,那种分别的妄心。
对于“改变”这种人间事的概念,人们一旦陷入其中便只能从一个陷阱中转移到另外一个陷阱中,这也就是每一个朝代更迭的直接原因,因此“改变”只能是对勇士的激励、对王道的铺垫,即它是垫脚石亦是危险物,不管用得好与不好都只能让人陷入苦恼和痛苦之中:人在痛苦中改变亦在改变中痛苦,人在改变中惊喜亦只是惊鸿一现而进入下一个改变的开始——“改变”并非人的本心之为,非本心而为的东西且不说是妄心而为,但至少不是永久的快乐,也许是瞬间地乐一下。
关于本心与妄心的解释,也许我们还是要进入到老庄的思想:如《道德经》第十六章写到“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是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如《大宗师》一文中多处提到的“以明”二字。
我们普通人虽然不是老庄这样的得道之人,但是我们却可以有向道之心,因此对待“改变”二字一事,我们应该用明镜之心去对待:对于所有人都想要改变的东西只需要理解和接纳,即对于改变浪潮需要持守“知其不可为而安之若命”;对于自己即应该完全出于本心。然而“本心”二字虽然容易写,但是却很难以扑捉得到,借用家喻户晓的“濠梁观鱼”的故事来解释一下吧!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惠子的第一瞬间反应出的“您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这个瞬间可能就是本心吧,然接下来的“我不是您,当然不知道您的想法;您原本也不是鱼,所以您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惠子这个辩证的手法看似完全“将”住了庄子也几乎接近完美,但是应该是远离了本心,因此庄子才会说请让我们回到辩论之初即返回本心从而结束了这个无意义的辩论 。庄子能知道鱼的快乐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内心平静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宗师”怎么能不知道鱼的的快乐呢?
看吧,连庄子这样的“大宗师”面对着惠子的从本心到妄心的改变都能用“爱”去包容和化解,我们为何不能去学着他的修行而修行呢?因此想要表述我真正想要改变的,那便应该是学会扑捉本心而持之,但是如若不能我也不会去妄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