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世俗百态725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世俗百态725】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世俗百态725《吕氏春秋》记载了两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世俗百态725【评点】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各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智慧之光。
孔子对子贡“无偿赎人”的批评和对子路“有偿救人”的表扬,《吕氏春秋》的评价是: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就是说孔子见微知著,洞察人情,看的深远和长远,实在是了不起。
子贡的“无偿赎人”,在于把普通行为和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致使许多人望而却步。而子路的“有偿救人”,却能够鼓励更多的人效仿。
历史上有极其深刻的教训: 有些所谓的“思想”和“道德”,看似极其的“纯洁”、“先进”和“高大上”,却超越现实、违反常理、悖逆人性,最后往往都走了邪路,沦落为邪恶的东西。许多极左思想,往往就站在思想和道德的“制高点”,总力图让所有人都做到“大公无私”、“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那些表现出最“大公无私”的人,最后都暴露出他们最大的“私心”和“野心”……
人性本善亦本恶,许多善恶标准随时代不断变化着,有时难以分辨。真正的道德,应该是人人都能够做到、无损于己而又有利于人的。
孔子对“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态度,启示我们道德建设必须正视人性人伦和人情,千万不能超越现实、违反常理、悖逆人性。
20190127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