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为孩子的问题行为而苦恼?只因你没读懂其背后的原因
说到孩子的问题行为,不少家长都可以说出许多条来,比如拖延、胆怯害羞、情绪冲动、过于活跃、注意力不集中……
当问到家长如何应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大多数可以归为如下四类:
一、讨好交换型
这样的父母通常会用奖赏来换取孩子的积极行为。对于较小的孩子来说,效果较为明显,可是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不适用。同时,孩子的需求会变化,要的东西越来越昂贵,后期很有可能会超过父母所能承受的范围。
二、指责惩罚型
这种家长因对孩子的行为表示不满,而通过指责打骂的方式来让孩子屈服。这种方式可能会让孩子变得反叛,甚至可能对家长心怀怨恨,等到其可以反抗父母的时候会反过来报复父母;或者会变得过于顺从,对自己产生不好的信念,变得自卑。
三、忽视冷漠型
这种家长会无视孩子的行为,既不否定也不责骂孩子,但也不会引导孩子,让孩子的行为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这种方式有时比惩罚对孩子的伤害更严重,毕竟,惩罚也是对孩子的一种看见。
四、说教型
这种家长会过于理性,看重问题而不看重人的情绪。强调“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才好”,但是所说的内容是比较空洞而缺乏具体的方法。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种方式并不太有效果,因为6岁前主要是感性思维,更重注情绪感受,6岁之后才发展理性逻辑思维。
以上这些应对方式都没有理解孩子,只是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没有对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作出反应。一旦我们了解孩子的目的,用适当的方法鼓励孩子,那么孩子的不良行为就会消逝。因为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孩子的问题行为通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种是非孩子主观上想要做出不良行为,而是受其发展水平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另一种是孩子因缺失一些“心理营养”,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产生的行为。
孩子因发展水平有限而产生的行为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受到原始脑操纵的行为。当我们面对压力情境时,我们的大脑会感受到威胁,此时我们就会表现出一些较为原始的反应。就如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的祖先面对大老虎,如果觉得能够战胜老虎可能就会战斗,不行可能就会逃跑。换到现在的孩子来说,就是面对压力的时候,孩子可能会选择迎难而上,努力解决问题或者发脾气、叛逆、攻击或者退缩、胆怯。
二是缺乏相应的技能而产生的行为。比如有的孩子比较害羞,或许就有这方面的原因。面对不熟悉的人,TA不知道该如何沟通交流。而此时的家长,通常会责备、埋怨孩子,而没有去示范性地引导孩子。
三是因为发展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行为而产生的行为。比如孩子喜欢到处跑跳、喜欢摸各种的东西,喜欢去体验不同的东西,有的家长就会觉得孩子过于调皮,缺乏规则,而没有去引导孩子在安全合适的地方去尽情体验,发展其能力。
面对孩子因自身发展水平有限而产生的行为,作为家长需要耐心地观察与了解,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与引导。
孩子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产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寻求过度关注,引起注意
这样的孩子认为,只有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时,自己才是被爱的,才是有价值的。他们通常会故意制造恶作剧、过分地顽皮、不停地制造干扰来获得关注。青春期的孩子可能还会通过故意打扮得很出格来引起家长的关注。当家长给予他们关注时,他的行为会有所改善,但是很快又会回到原样,或者换成另一种干扰的方式。而此时,家长可能会感到很烦、着急,进而很生气,但又很无奈。
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需要去反思自己,是否曾经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够,或者平日里陪伴的质量不高(有的父母陪着孩子,心里想着自己的事情或者不停地干涉孩子)。
应对方法:
1. 与孩子约定特别时光,全身心的陪伴孩子;
2. 把孩子的行为引向建设性行为,给孩子一个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
3. 约定一些无言的信号,比如告诉孩子当他做出某个行为引起你关注的时候,你会拍拍肩膀,表示你看到了;
4.表达你对孩子的爱与关怀;
6. 忽略不良行为,对正性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欣赏。
二、 寻求权力
这样的孩子会觉得,只有当我说了算的时候,我才是有价值的。他们会反抗家长的安排、顶嘴、很固执、不愿意被掌控。
比如,有的孩子回家想先看电视后做作业,而家长又要孩子先做作业后看电视。在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出现权力之争。要么是家长反复说,孩子也不行动,反而变本加厉;要么就是勉强同意后,很不认真的做作业,进行消极对抗。此时,家长会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变得很愤怒,如果孩子执意不听,有的家长可能会妥协,也在孩子面前也就失去了威信。
应对方法:
1. 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放弃权力的争斗;
2. 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
3. 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寻求解决办法;
4. 大事情给孩子一个范畴,小事情让孩子他自己决定怎么做。让孩子参与到事情的决定当中;
5. 可以对孩子说:“”我相信你会做好的。如果你需要帮助可以来找我,什么时候需要由你决定。”
三、报复
这样的孩子也是受伤了的孩子,他们对家长有怨恨,因而故意做出让家长感到很受伤的行为。他们可能会离家出走、自残、不上学。而此时,家长会感到很受伤、很失望、甚至感到难以置信。比如,一名高三学生因家长反对自己出国学习,进而为了报复家长而不去上学。
应对方法:
1.切记:孩子可以报复父母,父母不可以报复孩子 ;
2 .要了解孩子受伤的原因,表达同情和理解,坦白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3.如果你确实给孩子造成了伤害,要向孩子承认错误,道歉,并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自暴自弃
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很颓废消极,可是他们依然希望家长或老师能够不放弃他,给予他一些鼓励和肯定。这样孩子可能会做刺激性的事情(饮酒、滥交)、不尝试、甘心落后。
比如有的孩子在学习上受到了挫折,多次努力也没有效果,反而受到了老师家长的责备,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也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而不再愿意继续学习。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也感到很无助和绝望。事实上,这样的孩子只是受到了挫折,暂且没有找到方法而已。
应对方法:
1.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让孩子有成功体验的简单步骤上;
2. 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
3. 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
4. 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
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既不能骄纵,也不能过于严厉。作为家长需要去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带着爱与规则去引导孩子。
参考及推荐书籍
![](https://img.haomeiwen.com/i4004920/613354f3b49c400f.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4004920/3752fcb2998d71c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