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真心不容易!孙少安的第一次转型是怎么发生的?

2023-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陈想读名著

本文解读《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七章和第八章。

上回说到,在时代的急剧变化面前,原西县双水村村支书田福堂几乎是最抗拒的那一个,完全是被迫接受种种变化;而恰恰相反的是,孙少安则是最欢迎变化的那一个。

不仅是“欢迎”变化,孙少安一直在“追求”变化;我们不妨称他为“时代弄潮儿”,因为他虽然身处穷乡僻壤,但他一直努力走在改变的前列。

此前他有过两次堪称“改革”的动作,一次是给队员私划猪饲料地(等于是自留地),一次是谋划在队里实施生产责任制。但都被村支书田福堂给设法破坏了。

其中后面一次如果成功,那大概就没后面安徽小岗村什么事了。当然,你可以说,这只是小说,怎么可以跟现实中事相比,其实,小说的背后,又有多少“少安”们的创造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呢?

时代环境不允许。

现在好了,省里开始鼓励生产责任制了!

所以尽管田福堂以及他二爸孙玉亭坚决反对,生产队长孙少安仍然坚决地在一队实施了责任制,并且马上就看到了实质性的变化。

这时已是“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开始,而“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因为“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他的设想得到了印证:

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像是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

全村的变化太明显了:

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插图]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有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少安的家人们总体变化不大,但也在变化:

父亲孙玉厚“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二爸孙玉亭尽管一开始“牛着不出山”,但最后还是起身上山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

祖母、母亲主要是年岁的变化;弟弟少平仍在村里教书,已经二十一岁的他“完全成了大人,只是比过去说话更少,放学后就闷着头干活”,他其实是在酝酿着“生活的变化”——走出去;

妹妹兰香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原西县高中,就是少平读过的学校。回想当年,少安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初中,却没有就读的机会;而他的姐夫王满银,却已经撇下老婆孩子出去“逛世界”了……

而少安自己的小家庭,仍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爱恋”,“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

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他们一心一意要好好干好农活,把日子过好。按秀莲的意思,家底再厚实一点后,她想和少安新建一个窑洞(记得他们一直住在队里的养猪窑里吧),跟他再结一次婚,再为他生一个女儿,然后还有并未直接说出来的“分家单过”……

而令欢迎变化又创造着变化的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下一个变化才是“开辟新天地”的。那就是他们身份和产业的“转型”。

那天秀莲让少安到石圪节赶集散散心,结果碰到了小学同学刘根民。根民现在是公社副主任,向他提供了一个信息:县高中准备扩建教室,他表兄是高中管总务的,也负责基建。他们在城边的拐峁村买下些砖,要运到学校工地,需要找一个拉砖的人。这个活很辛苦,但回报不错,“一块砖赚一分钱运费。如果架子车拉,一回估摸拉四百块,一天拉十来回,能赚一笔大钱”,问少安愿不愿意干。

少安开始还犹豫,因为凭人力是拉不了多少,而如果要买头骡子,那成本要上千,根本不是他能承受的。

要说刘根民真的是一个好干部、好同学,他又向少安提供了一个信息,说他可以出面帮他在信用社贷七百元款(这已是政府担保的最高限额了),然后少安自己再借上几百元,就搞定这事了。

这么一说,少安当然心动了,但仍不敢答应,因为那时候的几百块,可也是巨款(根民已经说了,他也没有,不然直接借他了)!一方面是家里拿不出,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可以借,他结婚时向金俊海家借的钱,都是靠着少平教书的工资给还上的;况且万一亏了可怎么办?信用社的贷款可要连本带利还的!

所以他还要想一想。

孙玉厚老汉的观点跟少安差不多,一句话,“没有金刚钻,揽不了这瓷器活”。等于是劝退。

幸好秀莲听到此事后,却很有兴趣,提议写信给她父亲贺耀宗借钱。她其实也并没有把握,但她愿意和少安一起为了希望去努力。

同样幸运的是,过了几天少安接到回信,贺耀宗和秀莲大姐一家“都十分乐意帮扶他们这笔钱”,并表示他们打听过了,“山西这面的大牲畜价钱要比他们这面便宜,因此他建议少安把贷到的款拿上,到山西来一趟,由他帮他们买一头好骡子”。

于是少安立刻去石圪节找到刘根民,在他的帮助下贷了七百元款,然后到下山村用七十块钱买了一辆架子车,第二天就坐公共汽车去了山西老丈人家。大姐夫常有林从家里拿出四百元钱,引着少安到柳林镇用九百九十元钱买了一头“体魄雄壮,口青力大,毛色光亮如绸缎”的铁青骡子,骑着就回来了。

这是一次更大的变化。

以少安过黄河大桥来结束本文吧,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

眼前是一片麦芒似的黄色。毛翻翻的浪头像无数拥挤在一起奔跑的野兽吼叫着从远方的峡谷中涌来,一直涌向他的胸前。两岸峭壁如同刀削般直立。岩石黑青似铁。两边铁似的河岸后面,又是漫无边际的黄土山。这阵儿,西坠的落日又红又大又圆,把黄土山黄河水都涂上一片橘红。远处翻滚的浪头间,突然一隐一现出现了一个跳跃的黑点,并朦胧地听见了一片撕心裂肺的喊叫声。渐渐看清了,那是一只吃水很深的船。船飞箭一般从中水线上放下来,眨眼工夫就到了桥洞前。这是一只装石炭的小木船,好像随时都会倒扣进这沸腾的黄汤之中。船工们都光着身子,拼命地扳着,拼命地喊着,穿过了桥洞……

篇幅关系,不多引用,总之这个场景给少安带来了很大的刺激:

孙少安立在大桥边上,两只手紧紧抠着桥栏杆,十个指头似乎都要钳进水泥柱中。他感到胸腔里火烧火燎,口也有点干渴。他的心中腾跃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激情,似乎那奔涌不息的河水已经流进了他的血管!

真的,希望就在前方,所需要的只是勇敢去创造!孙少安,这个一直在探索出路的人,就这样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转型。

第七章和和第八章就解读到这里,有任何想法,欢迎批评指正!

(网图侵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