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本原
黄元御认为,血本于脾,脾土左升为肝木,故肝藏血;气原于胃,胃土右降为肺金,故肺藏气。脾土左旋,阴升化阳,生发之令畅达,故阳气温暖而生乙木肝;胃土右转,阳降化阴,故阴气清凉而化辛金肺。
在一天的子时当中(即零时),一气左升,阴化为阳,由一阳直至三阳,此时肝木生,肝木是肾水温升的结果,所以肝血温暖,而其性生发;肾水之所以能够温升化为肝木,这是因为己土脾气左旋的结果,因此脾为生血之本。
在一天的午时当中(正午),一气右旋,阳化为阴,由一阴直至三阴,此时肺金生,肺金是心火清降的结果,所以肺气清凉,而其性收敛;心火之所以能够清降化为肺金,这是因为戊土胃气右转的结果,因此胃为化气之原。
黄元御上述观点是说,心火经胃土右旋而清降为肺金,肾水经脾土左升为肝木,这实际上讲的是,阳极必阴,阴极必阳的道理。结合前面讲的左升右降,即中气左旋,脾气化阳而生肝木,肝木再升为心火;中气右转,胃气右转化阴而生肺气,肺气再降为肾水,那么一个完整的土输四象,一气周流的过程就出来了。即:一气周流的源动力是肾元,肾元经脾土左转而生肝木,肝木升为心火,心火经胃土右转而生肺气,肺气再降为肾水,中气一气周流回到肾水,与肾元之先天一气合流。
一气在到达阳极和阴极的时候,是脾土和胃土起到了斡旋作用,使它们不致过升与过降,从而形成了周流不止的圆融运行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的过程。
这个学说的结论并不难理解,但其中的论证过程,即一阳而生三阳,一阴而生三阴的说法,却不容易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有十二辟卦的学说,这是描述一年十二月的阴阳消长变化规律的,冬至一阳生,即从至阴的坤卦六阴爻,变为初爻阳爻的地雷复卦,然后往上阴爻逐一变为阳爻而成至阳的乾卦,然后夏至一阴生,乾卦初爻变为阴爻的天风姤卦。
能否将十二辟卦运用于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即肾水相当于冬至一阳生,三阳生肝木相当于春天,心火一阴生相当于夏至,三阴生肺金相当于秋天。
表面上看是说得通的,但中医还有一个子午流注学说,将十二经脉的运行次序与以十二地支表达的十二时辰结合起来,从直观形态看,十二经脉的运行并不是按照五行相生的顺序发展的,我发现很难将十二辟卦或者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学说与子午流注学说统一起来,起码直观上观察是这样。
之所以强调直观上,因为我们可以发现十二时辰的排列也非常有意思,亥子水、寅卯木、巳午火、申酉金之间都隔了一个土,分别是丑土、辰土、未土和戌土,这就和黄元御的学说一致。
另外子午流注学说描述的是圆周运动,而黄元御的一气周流虽然也是周流,但却有左旋右转两个方向,更接近于太极图。当然,我们不可以轻易认为子午流注是不存在的,因为阴阳运动本来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时辰是按照地支排列的,而五脏六腑又是以天干表达的,天地五行交织在一起,不是我们一时能弄通的,只能暂且搁下,留待以后继续钻研。
黄元御在这一节的最后总结说,人体中的气都由肺统帅,脏腑经络中运行的气都由肺气宣发和输布,运行于脏腑之间的叫做“气”,运行经络之间的叫做“卫气”。人体中的血都由肝统帅,脏腑经络中运行的血都由肝血输送和注入,流于脏腑之间的叫做“血”,运行经络之间的叫做“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