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大学梁宁:比能力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底层操作系统
什么是底层操作系统?
我们该如何消除不必要的恐惧?
湖畔大学的梁宁说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人的情绪是底层的操作系统,他的能力只是上面一个个的App。
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情绪,主要包括愉悦、痛苦、恐惧。
底层操作系统如何决定我们的人生轨迹?
该如何升级底层操作系统?
一 成就最高的那批人,有一种天分叫痛苦
1.什么是普通人?
就是快乐没有那么强烈,痛苦也没有那么巨大。所以,他们的人生会在既定的轨道上相对平衡地运行,而不是被快乐和痛苦牵引撕扯,没完没了地折腾。
2.什么叫有一技之长的人?
就是当他在沉下来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不厌其烦,乐在其中,完全不理会别人的差异或者不理解。
3.什么是杰出的人?
就是如果他想要的那个,他得不到,他就像万蚁噬心那样痛苦。牺牲什么都可以,他必须得到他想要的那个东西。
如果你赚到了1000万,你有多快乐?
金山在香港上市,估值6.261亿港元,众人欢呼雀跃,而雷军却陷入深深的痛苦:16年,5840天的日夜奋斗,才换来6亿市值?
一个想法单纯、积极向上的青年人,他的信仰被十多年的失败现实无情击碎。
普通人梦寐以求40岁退休,而雷军从金山卸任后却痛苦万分:
(没有一家媒体想要采访我;没有一个行业会议邀请我参加。我似乎被整个世界遗忘了,冷酷而现实。人情冷暖忽然间明澈如镜)
雷军比你更容易痛苦。
圣经上有句话:神在悲伤中创造了这个世界。
那么,该让自己更痛苦吗?
每个人对痛苦的承受能力不同。
有的人已经快被痛苦压垮了,就别再自寻烦恼了;但有的人还可以再痛苦点。
怎么做会让自己变痛苦?
很简单痛苦不是你不够牛,而是你看到了更牛的人。
二、恐惧决定边界,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了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道理全明白,但多半还是会选择原地受苦?因为恐惧会束缚一个人的手脚。恐惧决定我们自身的边界。
恐惧的本质是什么?
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里有一个故事:
一位已经在当地非常受人爱戴的老师竞聘新东方培训师,但他害怕在评委面前演讲。
这位老师的恐惧可以成为三层:
第一层,恐惧事情本身。害怕公众演讲。
第二层,恐惧的是害怕失去背后的价值。害怕不被评委认可。
第三层,真正的恐惧是你觉得可能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这个失去。害怕评委说,你很一般。害怕自己无力面对不被认可的情况。你的“人设”崩塌——从自我感觉良好,到彻底怀疑和否定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既不甘平凡,又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努力。
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有几分相信自己是明珠,而不能与瓦砾碌碌为伍。徒然卖弄着’人生一事不为则太长,欲为一事则太短’的警句。
可事实是,唯恐暴露才华不足的卑怯,和厌恶钻研刻苦的懈怠。
我们该如何消除不必要的恐惧?
① 不要以某一件事来评价自身的整体价值。
小时候,父母可能会对你说: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有什么用啊?
典型的以偏概全:用单单一件事就完全否定一个人的所有价值。
其实,你完全可以对自己说:
我只是不太会在评委面前演讲,但这不代表我“一无是处”或“毫无价值”。平常面对同学上课,我可以处理得很好。
② 不要过于依赖他人的评价。
内心的安稳源自于内心,而不是外界。
③ 不要过度想象和推论。
有的人习惯把一件事情的可能后果想象到非常可怕,甚至是灭顶之灾。
考砸一次就断言“自己的人生已经失去了意义”;
失恋一次就认为“这辈子都不可能幸福了”;
面试挂掉一次就担心“自己会不会再也找不到工作了”。
一次演讲失败就只是一次演讲失败。它不会山崩地裂,也不会巨浪滔天。更不会让你堕入十八层地狱,永不翻身。
④ 用“暂时”来替换掉“永远”这个词。
我们可能不知道,我们潜意识里会在很多事情上加上“永远”这个词。
你有那么害怕一次演讲失败吗?
其实你害怕的是你“永远”都演讲失败。
一个心理强大的人,会时刻提醒自己:我只是“暂时”做不到这件事,并不会“永远”做不到这件事。
三、愉悦决定方向,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为什么你照着ppt练习3次,你就会痛苦。而乔布斯为了苹果发布会对着ppt练习100次,依旧乐此不疲?
梁宁说:
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份所在。
愉悦,决定我们的方向。
但是,问题来了:什么让你快乐?吃饭,睡觉,旅行,刷抖音。
所以,你的人生方向就是:继续吃饭,睡觉,旅行,刷抖音?
这能赚钱吗?可以。
不过我们得先了解什么是“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志趣”。
刷抖音只是“感官兴趣”。
这种兴趣很原始。好奇,多变,不稳定。就好像你在抖音上刚被一个小哥哥/小姐姐撩得动了心,下一秒又被一个更美的迷住了眼。这样的我们和一只追逐毛球的猫没什么区别。
我们不停地被主人手中变幻的玩具所吸引。外界的刺激决定了感官兴趣的长度和强度,这很动物!
当开始琢磨怎么拍,怎么运镜,怎么设计分镜头,你就进入到“自觉兴趣”。
“感官兴趣”是被情绪和本能驱动着,“自觉兴趣”则加入了思考和学习。
你在网上搜“抖音运镜教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练习,然后串联起来。第一遍太笨拙,所以你又拍了一次。
当持续投入1万个小时,成为一个小网红时,“自觉兴趣”就变成了“志趣”。
“志趣” 是把”感官兴趣”通过学习变成了能力,通过能力寻找平台获得了价值。
所以“志趣”的第一个标志:你可以接广告赚钱了!
但是,每天更新压力很大?黑粉吐槽你段子没新意?
你内心要有足够的动力,去忍受兴趣变成工作之后不愉快的部分。这是“志趣”的第二个标志。
让你持续快乐的事情,是你的天分所在。但你得区分这种快乐是“感官兴趣”、“自觉兴趣”还是“志趣”。
你需要“刻意练习”,最终获得“志趣”。
有个人酷爱旅行。旅行就是一种“感官兴趣”。看山看水看美女,不用工作。谁不喜欢?
但他坚持把旅行中的见闻写成文章,有意识地运营微博,这就变成了“自觉兴趣”。
最后他把文章攒成书,微博月收入超过10万,还在丽江开了客栈。旅行就变成了“志趣”。
能力只是app,情绪才是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愉悦指引方向,痛苦提供能量,恐惧决定边界。
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愉悦、痛苦和恐惧;要深入了解我们自己,内观你的愉悦、痛苦和恐惧。
祝大家升级底层操作系统顺利~不死机,不黑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