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这门手艺,值得你花十年去学
写作这门手艺,值得你花十年去学
1
写作是一门手艺活,这是我前两年在景德镇学习陶器的时候想明白的事。
有那么一阵子,我对传统手艺人挺感兴趣。走访了不少大理周边的手艺作坊。做蓝染的,做竹编的,做土陶的。随后,我决定到景德镇待上一段时间,跟着一个朋友学习陶器的制作。
学陶的过程既不轻松,也不浪漫。手工制作陶器是一项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活儿。首先你得日复一日单调枯燥的练习。技术上并不复杂,不过相当繁琐。和泥,拉坯,晾干,修坯,再晾干,然后上釉,最后放进窑子里烧。每一个步骤,都得小心谨慎,不能出错。这样才能烧出一个完整的东西来。
正是在学习做陶的那段时间里,我重新开始写作。
大概有好几年的时间,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觉得无论如何也写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东西来。自我怀疑的倾向经常折磨我。练习做陶也是个自我折磨的过程。一遍又一遍的失败,重复,再来。师傅手里的泥巴很快就能变成杯子和茶壶的形状,我手里的泥巴只能变成另一团泥巴。没办法啊。
然而一个多月之后的市集上,当有人买走我做的器物时,我终于想明白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这世间哪里有什么完美的事物,从当下开始,去完成一个事情,比什么都重要。
我知道,这并非什么了不得的见解。但是对我而言却非常重要。破除对完美事物的妄念,恰恰是一切行动得以展开的前提。我做的陶器当然算不上什么精美的器物。但是有人认可,真的让我感到非常快乐。我能够重新捡起写作的信心,也要感谢这段学陶的经历。
2
写作和做陶有一些地方非常相似,这让我相信写作也是一门手艺活。
从过程上来说,写作和做陶,都是用一些素材,去完成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东西。做陶用的素材是黏土。写作的素材,是你的认知、情感和经验。有了素材,接下来就需要技术去实现,把想法和概念呈现出来,给器具赋予形状。
写作和做陶,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为这个世界努力增加一些有益的事物。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茶杯,也有存在的价值。对于写作,分享知识和经验,创造情感体验,这是它的价值所在。我们应该尽力去写那些对别人、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写作也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刻苦练习而进步的。手艺活就是如此。没有人天生就会一门手艺,所有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掌握一门技能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明威给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当我们想到这位二十世纪伟大的作家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一个带着双筒猎枪满世界打猎钓鱼,和在巴黎的咖啡馆狂喝威士忌的形象。我们热爱这类传奇故事,却对他在写作上的努力不那么关心。事实上,他一生当中几乎每天都要在一个隔音的房间里,花至少三小时阅读,用在写作上的精力则更多。
1954年,瑞典学院把文学奖颁发给海明威时,着重提到的正是他关于叙事的“技艺”。如果我们相信写作是一门手艺活,那我们就能相信为它付出努力是必须的,并且有益的。
3
这世间存在各种各样、类型不同的手艺,每一样手艺都有其存在价值。但与此同时,我们当然应该有所取舍。
在景德镇那段时间,我认识了不少做陶的手艺人。其中一个令我印象很深。他从事做陶已经快十年了,已经能够做出非常精美的茶器,还曾经举办过自己的艺术个展。有一回,他告诉我,他准备再花十年时间,拜一个老师,专心学习茶器。
我听完之后吸了一口凉气。在这个变化如此迅速的时代,十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也许就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能学习、最有精力的时光。我为我的朋友感到高兴。他找到了能让他愿意付出最大心血去专研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也在问自己,有什么事情,我愿意花三年五年,花十年的时间去学?
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写作。这不是一个年轻人头脑发热的文学抱负。不是这样。这些年来的时代发展,让写作这个技能,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已经身处一个普遍焦虑,且需要终生学习的时代。而写作这门手艺,值得你花十年去学。
这个时代普遍的焦虑,就是要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之中普遍的不确定性,“所有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写作是能够对抗这种不确定性的、为数不多的事情之一。
我们头脑里的感知和思维往往是混沌和模糊的。村上春树曾说,他必须把想法认真写下来,否则就没办法顺利的思考。很多念头在脑子里很混乱,写下来之后就会变得清晰许多。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著作《心流》里,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简单来讲,“熵”就是一种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力量,它使得所有的物质和系统朝着混乱和无序的趋势发展。所谓“精神熵”,意思就是我们的大脑意识也有混乱和无序的趋势。米哈里认为,抵抗大脑混乱无序的状态,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给意识赋予某种秩序。写作正是可以给我们的意识赋予秩序的方法,就像做陶师傅为黏土赋予形状。
写作可以给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新媒体和内容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有太多的人通过写作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写作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底层能力。你要是没有办法有效表达自己,你很难在信息时代被人“看见”。
我想起一位我平时非常关注的互联网作者。他是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的创作者“和菜头”,也曾在【得到】写过一年的专栏。早在互联网早期的BBS时代,我就看到过他的文章。当时并不觉得他写得多好,只是觉得这是个有旺盛表达欲望的、喜好用文字跟别人论战的家伙。但随着这几年社交媒体写作的兴起,他的文章突然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赢得了大量读者。如今,他继续用他独特的风格写文章,创办小程序,雨季的时候卖松茸,雨季过后卖酱。用写字这门手艺,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
从一个早期的BBS写手,到一个百万大号的作者,这是互联网为一个写作者的赋能。十七年前,那个在天涯论坛发帖的年轻人,大概也没预料到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就是写作带来的令人慨叹的可能性。
另外,写作可以让你体验到创造的快乐。这很重要。如果不能感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感,无论什么事情,我们恐怕都很难坚持下去。米哈里在《心流》里,把创造时进入的专注状态,称为人类可以体验到了“最优心理状态”。做一件富于创造性的工作,体验这种“心流”状态,是最能令人感到满足的事情,无论是开办一家公司,拍一部电影,写一篇文章,或者制作一个小小的茶杯。
这世上很少有什么事情,是可以陪伴你终生,让你的生活更多可能,并且能时不时给你带来快乐的,写作算一个。我相信每个人都值得花最宝贵的时间去练习这门技艺。
4
我们曾生活在一个手工艺人的世界里。那时候,大街上到处是裁缝店、豆腐坊、小食铺。时代变迁,传统手艺会渐渐淡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手艺人会以另外的形式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
前段时间,朋友送给我一把琴,是李宗盛的工作坊制作的。李宗盛在淡出歌坛之后,成为一名制琴师,甘愿做一个“寂寞”的手艺人。但正如前两年他在那部著名的广告片里说的那样,人不能孤独的活着,需要作品,与人交流。
我相信这也是写作最终的意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