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马云”到“流浪大师”,请别再鼓吹“草根网红”的逆袭了!

2019-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西门君不吐槽

“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忍受黑暗。”——狄金森。

1.

如果我乍一提“范小勤”和“沈巍”这两个名字,你们估计会第一反应是蒙圈地问道:“这两个人是谁呀?”

但是如果我用另外两个外号介绍他俩的话,估计你们就会恍然大悟了。

前者,便是因为被经纪公司开除而上热搜的“小马云”和被冠以“乱世中的国学大师”的“流浪大师”。

先简单介绍一下两个人的背景和出名史。

2016年初,8岁的江西贫困山区儿童范小勤,因为一组“酷似马云”的照片爆火网络。先是村里的年轻人奔走相告,称村里“出了一个小名人!”后来随着各路新闻媒体的报道,不辞万里来看他的人越来越多。

久而久之,经过互联网的发酵和包装,范小勤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小马云”。

刚签约不久,稚嫩的范小勤面对接踵而至的媒体采访和应酬,常常露出不知所措的表情。这也是难免的。一个曾经连温饱都困难,每天生活在山沟沟里的农村孩子,怎么可能说适应就适应这复杂的成人世界呢?

然而,社会是一个大染缸,无论谁清清白白的进去,出来都难免染上世俗的颜色。

经过两年的磨合,“小马云”适应新生活越来越得心应手。有见过他的网友爆料称,他出门“随时带着保镖和美女秘书”,在饭桌上一开口“满是社会味儿!”

有句经典电影台词是怎么说来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随着马云的急流勇退,“小马云”的人设也形同鸡肋。他的经纪公司蓦然发现,他们已经越来越难从这个山里娃身上榨取到利益。最后,公司做出了一个并不意外的决定——解雇“小马云”。范小勤,就这么从天堂掉回了凡尘。

2.

再来聊聊“流浪大师”。他本名沈巍,今年52岁,是一名上海的拾荒者。与那些被所迫流落街头的乞丐不同,他曾是一名收入可观的公务员。之所以选择流浪这种生活方式,据说是出于个人的追求。

当然,这些并不是沈巍“一夜爆红”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他酷爱读书并对《史记》《论语》《尚书》等古典名著信手拈来,因此被网友奉为“流浪大师”、“乱世中的隐士”。

为了一睹大师的真容,“粉丝”们从全国的四面八方涌来,每天都把大师的落脚处堵得水泄不通。为了防止意外发生,当地的保安甚至不得不动用了警戒线和武装力量。

沈巍的走红,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博学隐士”“前公务员”“拾荒者”,每一个身份标签单拎出来平淡无奇,但是当三者糅合到同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奇妙的化学反应就出现了——沈巍,经过群众有意无意的“包装”和网络的放大功能,变身成了大隐隐于市的“流浪大师”。

我搜索了“流浪大师”的最新情况,貌似混的比“小马云”要稍微体面些。比如最近网络上流出的一张照片上,沈巍不仅参加了同学会,并且还是坐在C位上。

除此之外,有网友还宣传在黄浦江边看到了他,似乎是在一群人的簇拥下寻找合适的直播地点。沈巍站在江边,一边摩挲着一本书,一边不停地说感慨说:“这里环境好,可以开直播。我要讲些国学知识,并且推广垃圾分类。!”

以沈巍目前的热度,如果他开直播,想必观看的人数绝对很多。然而,不知道是他自己想要改变这种生活,还是身后有操手团队在牵引他走向商业化道路。无论如何,沈巍都已经不再是那个无牵无挂的“流浪大师”了。

3.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麦克风,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红”。表面上看来,这似乎是一件福祉——毕竟,对于许多社会底层人民来说,这意味着“翻身做主人”。可是,当一个人的能力与地位不匹配的时候,结果只会酿成悲剧和闹剧。

以“小马云”为例,在签约的两年内,他享尽了此生巅峰的名与利,当这一切离自己而去的时候,一个九岁的孩子的心灵,究竟承受了多么巨大的打击,无人知晓。梦醒之后,他是会奋发图强,还是就此沉沦?这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只是“从简入奢易,从奢入简难”,范小勤在重返校园后一定会有段极不适应的阶段,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再展开一下脑洞,他回学校以后,会不会被嫉妒他的同学欺负不堪?又或者,被拔高的虚荣心,会不会驱使他看不起曾经的同窗好友呢?

无论是哪一种,都不是人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再来谈谈“流浪大师”。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包容的时代,只要不伤害他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方式自由。就像沈巍,他放弃了公务员这个铁饭碗,选择了半流浪半读书的姿态“大隐隐于市”,实属难能可贵。

从这个维度来说,社会需要沈巍,因为他是浮躁之世的一抹清流,起着正能量的榜样作用。但是,这个社会并不需要“流浪大师”。因为在围观“流浪大师”的队伍中,虚伪的同情心和对于流量的跪舔心态被直播者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流浪大师”让我想起了九年前的“网红鼻祖”犀利哥。2010年,因为狂野的外型和独特的穿搭造型,“犀利哥”一夜爆红。很快,“犀利哥”的凄惨身世不久就被人挖了出来——因为妻子和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双双遇难,他患上了轻微的精神疾病。之后,由于病情日益加重,他甚至住进了精神病院。

在舆论的助推下,“犀利哥”得以和久未相认的亲人重逢。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却因为媒体的“蜂拥而至”,而失去了原本的意味。收看直播全程的网友,有多少是真的出于同情?恐怕大部分还是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吧。

我最后一次听到犀利哥的消息,已经是三年前了。“犀利哥”的弟弟接受采访时坦言:“他又去流浪了,没人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成就“犀利哥”的,是互联网,而毁灭“犀利哥”的,也是互联网。

“犀利哥”的悲剧,自然有许多原因,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于这么一位弱势群体,媒体真的有必要浓墨重彩地去报道吗?我忍不住发出疑问,这背后的考虑,究竟是出于人文主义的关怀,还是攫取流量的考量呢?

“犀利哥”的悲剧,请不要再在“小马云”和“流浪大师”,或者其他“草根网红”身上上演了!

作者简介:西门君,前《跑男》一二季现场导演,目前就读浙大传播学在职研究生。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关注我,毒鸡汤管够。商务合作请私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