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者@梦想伊佐那社

听“在行”最贵的“写作”专家谈写作

2016-09-22  本文已影响987人  柠檬悦儿
听“在行”最贵的“写作”专家谈写作

师北宸,科技专栏作家,据说是“在行”最贵的“写作”专家。因为我对科技毫无兴趣,所以点开音频的时候打算随时关掉。

没想到进入我耳朵的声音如此清晰、响亮,逻辑紧凑、流畅,一下就吸引了我。所以就一路听了下来。并且深以为,比我之前听到的文学领域老师的分享给我更多启发。

师老师显然像他写一篇专栏文章一样,对这次上课做了充分严谨的准备。他的发言稿脉络清晰,写什么,怎么写,一二三,123。


听“在行”最贵的“写作”专家谈写作

1.勤描摹

让我耳目一新的一条建议,是谈到如何练习写作的时候,他说,去临摹,模仿这个领域最优秀的人的作品。或许你只得到七八成的效果,但足以碾压九成的人。

比如去翻译。去翻译最好的英文报道。因为翻译需要完整理解对方的意思,还要准确地表达出来,这需要很多方面的工夫,比如要英语好,要有理解力,还要中文表达能力好。

他举了一个让人够得着的例子。他的一位朋友,起点是一个小城市三星级宾馆的前台,后来每天翻译一篇《经济学人》的文章,坚持半年后,达到了闭着眼睛可以写出和《经济学人》一样风格的评论文章。现在此人在《纽约时报》用英文写报道。

他说你试着坚持两个月,肯定会不一样。

当然《经济学人》更多的是综述性报道,更适合写新闻的人,对于想当作家的人,那就去临摹最优秀作家的作品。

这也是我从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老师的写作课堂上得来的真经。他说找一个你喜欢的、让你有共鸣的作家的作品,自己找一个主题,找他书里的一段话,或者一章节去模仿,完全的模仿,等你写完,不仅可以体会到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根本看不出是模仿。因为你的主题和他的不一样。

即便能看出来,那也不影响什么。因为王小波的小说里有奥威尔、卡尔维诺、莫迪阿诺的影子。莫言自己承认过学福克纳、略萨。余华学过卡夫卡、福克纳和马尔克斯。

可见,这是条捷径,当然也充满艰难苦涩。

听“在行”最贵的“写作”专家谈写作

2.求反馈

其次让我有所感悟的是,师老师说写出来的作品要给其他人看,以求得反馈。比如发表,比如发朋友圈,有反馈才能促进你进步。
随手翻开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里面讲到:

“莫泊桑每写一篇就给福楼拜审阅,二人共进早餐,老师逐字逐句评论,一丝不苟。凡有佳句、精彩处,痛加赞赏……如此整十年……”

可见莫泊桑也不是天才,也是老师辛勤栽培出来的。何况我们普通人。

以前我写东西都属于自己写给自己看,一直处于流水账,情绪发泄,写作水平没有任何提高。最近加入好报的30天写作小组,在坚持写的过程中,逐渐收心,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找选题、收集素材上,在写的过程中自己的思考更深入、更有条理,在写完发表后,给亲戚朋友同事看,大家会提出意见,甚至收获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简书上也有点击量和点赞,真正好的东西是不会被遗漏的。


听“在行”最贵的“写作”专家谈写作

3.有节奏

师老师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他的坚持精神,虽然这点他并没有明说。但他说自己24岁开始业余写科技专栏,坚持写了两年后,凤凰网副总编辑邀请他担任科技专栏主编,当时他才26岁。凤凰网唯才是用,难能可贵,可是师老师,在24岁的年纪,就能选好自己的方向,并且坚持不懈,也非同龄人能比。

就拿这次我参加好报的写作活动,我有好几次想放弃,回到原来的舒适状态。可是想到参加的初心,又一次次坚持了下来。在某一次想放弃的时候,我冒出一头冷汗,这不就是我多年来一事无成的根本原因吗?

而那些成功的作家,无一不是坚持写作的人。台湾作家林清玄说,无论发生什么事,每天都要写3000字。而畅销书作家吴淡如从21岁开始,每天坚持写2000字。

就拿简书上这些签约作者,也多是从日记写起,从400字写起,坚持2个月,坚持1年,坚持500天,终于写到了签约,写到了出书,写出了自己的大写人生。

师老师说他写作产量不高,因为他对作品质量要求高。他每天阅读6-8小时,一周输出一篇。写1000字,要阅读10万字,100倍的量。他说不一定要天天写,但要把握一个节奏,一周一篇,或者一周两篇。

我深以为然。

虽然只有一小时的课程,但信息含量巨大,当然比技巧更重要的还有他本人的感召力。


我是柠檬味,北漂一族。
刚开始练笔。急需要大量的关注和点赞。
喜欢我的文字,就动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