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让什么伴随着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尊重

2019-05-10  本文已影响3人  界外田戈

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尊重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哈佛憾事》,文章说了这样一件事:好些年前,一对老夫妇事先没有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大学的校长。妻子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丈夫则穿着布料便宜西装。校长的秘书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巴佬”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什么业务关系,便很礼貌地回绝了:“校长整天都很忙!”但是,老夫妇还是表示:“没关系,我们可以等。”过了几个钟头,秘书只好通知校长,校长不耐烦地同意见见他们。

“我们有个儿子曾在哈佛大学读过一年书,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他很喜欢哈佛。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留一纪念物。”校长并没有被女士的话感动,反而觉得可笑。他很有尊严地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就像墓园一样。”女士说:“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校长打量一下他们的装束,然后吐了一口气说:“你们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吗?我们学校的每座建筑物都超过750万美元。”女士听了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她转向她的丈夫:“只要750万元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创建了斯坦福大学,以此纪念他们的儿子。

哈佛失去了捐助,文章说是:“哈佛校长为一次错误的判断,付出了很大代价。”

仅仅是“错误判断”使然?非也,是校长“势利眼”,缺乏尊重人最起码的应有的态度所致。当代伦理学告诉我们,在社会活动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这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基本行为准则。作为哈佛的校长连这一点都不懂不是很可笑么?但话又说回来,这种“待人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现在,一些有权有有地位的人,总自以为有本事、高人一等。他们趾高气扬,摆臭架子,看不起那些地位低、看起来像“乡巴佬”以及无权无势的人。与之交往,他就爱理不理的,表现出厌烦、高傲,摆出一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的架势,甚至随意训斥别人。

由此,我又想到我们的校园生活,想到了教师之对学生。

很多年前,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一位热心的老教师向我传经送宝:“当教师就要有威严,不苟言笑,对顽皮捣蛋的学生要给下马威,让他吃不了兜着走。要是学生不怕你,你说话就没了分量,你还怎么开展工作?”同时,我也留意身边的一些“优秀班主任”,他们也没少动过凶,训斥、罚站、留校、打手心……长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劲,使“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这一教育“魔法”,牢牢地盘踞在我心头。当然,每当祭起“魔法”,也无不是心想着“对学生好,为学生负责”。但这种漠视学生人格尊严和自尊,曾给学生造成多大多深的伤害,我又何曾认真想过,甚至还为之感到心安理得。现在想来,真是愧疚……

多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三申五令,严禁对学生实行心罚、体罚、变相体罚,大力倡导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专制、不信任、训斥、讽刺、威胁、歧视……或明或暗地依然存在着。前不久,我看到教育报上刊登一份城市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教师的回答无一不是爱学生的,而学生认为教师爱他们的却仅为百分之十几。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我想绝非学生麻木到连什么是爱都不懂,而是我们教师不懂得怎么向学生表达爱,尤其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缺少应有的尊重。所谓“打是疼,骂是爱,急了用脚踹”,如果这也叫做爱,那么学生宁可不要。

因此,教师之对学生,不管你爱不爱,学生只求你先尊重他们。因为尊重是爱的基础,没有尊重,就谈不上爱;少了尊重,学生就不买你的账,你的努力不仅是徒劳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我们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学生迟到了。师问:“你怎么又迟到了?”生低头不语。“哑巴了?说话呀!”师不耐烦了。“没搭上原来那班公交车,乘下一班车就晚了。”生吞吞吐吐地回答。“自己晚了还怪公交车?罚站去!”师凶声凶气地说。

这位教师本是想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以后别再迟到了,但他有好心,却没好脸,采用了不由分说的口吻和严峻的表情、冷酷的声音,这就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学生非但感受不到爱,反而会对此产生反感,甚至以为教师在趁机整他。

我们再看看另一位老师的做法。“你怎么迟到了?”师问。生低头沉默。“是起晚了还是其他的原因?”师耐心地询问。“没搭上平常来的那班车,等了下一班车就晚了。”生怯怯地回答。“下次要掌握好时间,不过要注意安全,别慌慌张张地赶喔!”

问话间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心和期待,学生又怎能辜负老师的一片好心呢?同样是关于“迟到”的教育,但对学生尊重与否,效果孰优孰劣不就不言而喻了!

尊重是施教的基础。有了尊重,教师就不会因学生“无知”而有优越感,就不会自以为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而会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以平等的身份和商量的口吻和学生对话。即便学生惹祸了,也不应趁人之危,一棍子打死。因为此时此刻,学生最需要的不是责罚,而是理解、安慰和帮助。

有人提出把“尊师爱生”改为“师生互尊互爱”,我认为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尊与爱都是双向交互的,“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得先尊重别人。只要树立了这样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师生间才能彼此接纳、彼此信任、彼此配合,共同进步。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教师的苦心经营,做出表率。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