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心理療法理得清蘇家的事兒?
做為一個新家排在學者,「都挺好」真的令我拍案叫絕,光看第一集就幾乎印證了所有我們在家排中學的理論,所有家排裡面說行不通的,在這齣劇裡都一一出現,這劇本簡直是照著家排寫的。雖然我還沒追完,但是從家排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只看第一集就夠了,完全可以預料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讓我們來看看,新家排怎麼理得清蘇家的事兒。
首先,蘇家的序位是雙重顛倒。每個人都看得出來,蘇家是女人當家,從母親到女兒,蘇家的女人都比男人強,可以說蘇家的母親是男人,而父親是女人,這是第一層顛倒。第二層顛倒是父子之間的關係,父親變成小孩,兒子卻試圖去做爸爸,這從第一集蘇家的老大明哲回去奔喪,爸爸蘇大強像個小孩一樣把頭放在明哲的大腿上抽泣,而明哲卻像個父親一樣輕撫爸爸的頭就可以看得出來,不是說做兒子的就不可以安慰父親,而是以這種把父親完全當成孩子,兒子完全當成父親的方式是絕對行不通的。
夫妻和父子的序位都顛倒了,那麼這個家庭裡所有其他的序位也會顛倒,於是衝突和鬧劇就會不斷地在這個家庭中上演,不論蘇家三兄妹有多麼努力,多麼想要盡孝,能力有多麼強,只要序位是顛倒的,每件事都會出錯,我們在這齣劇裡看到的每一幕,都是序位顛倒,每個人都不在自己正確的位置上自然出現的結果,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其中任何一個人的錯,而是出於序位顛倒。這齣劇能夠引起這麼大的共鳴,是因為它太真實了,幾乎每個人都能在這齣劇里看見自己家庭中的樣子,也能找到自己家人的身影。家庭中的序位顛倒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我們來仔細看看蘇家其他的成員如何不在自己的位子上,又如何影響到他們的小家,如何牽動他們的伴侶和親子關係。最能引起共鳴的大概是蘇明玉,她是家中最小的,卻是犧牲最大的,父母給她的最少,她給家裡出的力卻最多。哥哥們要出國唸書、找工作、結婚、買房買車,父母砸鍋賣房也供,她卻連買參考書的錢都拿不到,上大學之後就開始自力更生,沒有再拿家里一毛錢,等到母親過世,父親需要照顧和贍養的時候,她卻出最多的錢最多的力,連大哥失業,都是她暗中幫忙才得到新工作。她做的不只是出錢出力,還有她成熟理性包容大度的處事方式,大哥失業卻不能面對現實,不能承受被當面拆穿的恥辱,反而惱羞成怒,對著明玉發脾氣,怪明玉讓他沒面子,事後還要一再打腫臉充胖子,擺出大哥的架子,這事實上是一種非常幼稚的行為,既不能接受現實,也不能接受自己。反觀明玉,卻一直包容大哥的幼稚,照顧他的情緒,幫了他這麼大的忙,卻一句也不提,一點兒也不居功。我相信中國有很多蘇明玉,她們是這麼的好,這麼的懂事,這麼的付出,卻也是這麼的吃力不討好,眼淚肚裡吞。其實蘇明玉們過得這麼辛苦和她們好不好一點關係都沒有,她們過得好不好只和她們的家庭序位有關,家庭序位一旦顛倒,個人能力再強再好都不會幸福; 序位順了,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也能過得很幸福。
這齣劇里如果有反派,大概非二哥明成莫屬,從小就對母親甜言蜜語,欺負妹妹,在母親出殯那一天對待妹妹的嘴臉,還有一再啃老的行為恐怕讓很多人討厭,但是他這麼做難道就只是因為他壞嗎? 他天生就是貪得無厭,不知感恩嗎?他的行為不也是母親默許和縱容的嗎?從家庭系統整體來看,大哥和二哥,一個會唸書,一個嘴巴甜,他們填補的正是父親在母親心中的位置,因為父親在這個家裡根本就不是個男人,他的地位比兒子更低,更像是一個女人,只能默默地切菜,母親甚至兒子一瞪眼,他就灰溜溜地面壁思過,兒子們只是在履行母親派給他們的義務,他們的任務就是做父親做不到的,一個唸書出人頭地,一個甜言蜜語去討母親歡心。長大成人之後他們也只是僵化地繼續照著這個模式走,並沒有真正跳出母親派給他們的角色,也沒有真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於是會念書的碰到現實生活的問題就一籌莫展,嘴巴甜的就繼續靠著嘴甜巴結女上司,期待拿到更多好處。兩個兒子其實都是典型的媽寶,這也是中國家庭中非常普遍的現象。表面上看來,母親給了兒子很多好處,實際上,兒子卻會在往後的人生中付出很高的代價。
媽寶的人生特點就是,一開始一帆風順,接下來挫折連連。媽寶一旦結婚,也沒有辦法在他們的小家𥚃站正丈夫和父親的位置。這個在大哥的身上最明顯,明哲的人生前半段很風光,讀清華、史丹福名校,然後移民美國,他是家裡的門面,父母的驕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名校畢業也不能保住飯碗,說穿了只是個高級打工仔; 住美國,生活質量也不見得比弟弟妹妹高,然而他卻一直不能從「我是蘇家老大,就永遠是成功的榜樣」這樣僵化的自我概念中醒來,才剛剛找到新工作,自己都站不穩,就不自量力要獨力為父親買房,因為他心目中「蘇家老大」該有的樣子,妻子女兒的生活品質都要被犠牲。這種幻想出來的孝順並不是孝順,而是幻想,只是在扮演他想像中的長子和孝子的角色,像是小孩子在扮家家酒,實際上是完全離開兒子的本位,把自己放在比父親更高的位置上,試著像寵小孩一樣去寵父親,這其實是非常狂妄,也非常不尊重父親的行為。中國有多少被犠牲的女人和小孩,就有多少孝子明哲,以孝之名行不孝之實。
在家排中我們說小孩子完全活在父母的場域中,在小咪身上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父母為了回國奔喪這件事心事重重,坐在後座的小咪也一聲不吭,直到父母討論出結果來,才舒了一大口氣。父母為了接爺爺來美國這件事吵得不可開交,小咪就適時跌破頭大哭,成功打斷父母的爭吵,也暫時阻止父親接爺爺來美國的衝動。孩子在觀察著父母的一舉一動,他們的一舉一動也都在配合著父母。小咪和姑姑明玉特別投緣也是系統的力量,明玉在這個家庭系統中可以說是一個邊緣人,她既是蘇家的人,又常常被排除在外,這時候系統就會透過下一代進行補償,家族中最小的會去認同,去看見其他人不放在眼裡的,如果這齣劇繼續拍下去,20年後我們肯定會在小咪身上看見明玉的翻版。
像「都挺好」這樣的家庭不算很糟,卻也有這麼多的序位需要調正,這通常不是一次就能全部解決的,或許會先從明玉被看見開始,或許會從明哲回到做兒子的位置上開始,更常見的是因為孩子(小咪)出現問題,來求助的通常是最感覺受到壓迫的,或是危機迫在眉睫,無法再視而不見了。但是不論從什麼地方什麼人開始,整個家庭系統都會受益,或許一開始有人會很不開心,例如,明成不能再啃老,蘇大強不能再裝小,但只要序位開始回正,情況就會越來越好。不論如何,我們都可以帶著愛去看這齣劇,去看每個人出於盲目的愛所做的一切,然後接受他們的荒謬和缺陷,釋懷,一切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