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8(李克富视角点评训练营44/90)我做的是饭
作业:
(1)思考“批判”与“批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批判是最高的尊重”?
(2)复习一下我提到的我那几篇涂鸦和技术,因为从大家的点评看,似乎没读懂。
(3)重要的是回答“我的辛劳能否成为您点评、转发和打赏的动力呢”?坚持!
今天,老师把自己比作“厨子”,为了满足“众口难调”,辛苦的做出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可谓是用心良苦。可是,“用餐者”能不能真正的品出其中的滋味是个问号。这让我联想起自己妈妈每天为我们操持一桌饭菜,而我却因为天热,脾胃不和,食不甘味,浅酌即止。妈妈总担心是自己手艺不好,不合口味,怕我吃不饱。她尽可能多做花样,而我却眼馋不消化,想吃吃不下。觉得辜负妈妈的辛苦付出。
昨晚,邻居大叔遛弯回来坐在楼下聊天。说起自己再有一个月就退休了,这回来了每天没事干,就是吃、喝、睡。说吃是个大事,接着就发牢骚批评自己媳妇做饭只会“老八样”,没吃头!
“就说这红薯吧,只会切吧切吧,弄成块,搁锅里蒸蒸,就没做过别的花样。天天看手机就不能照着手机学两样。你可以做做拔丝,炒炒呀变个花样!不会做开始是浪费点东西,但是会了就不浪费了呀!”
其他邻居开玩笑说“人家不会做饭,还能做八样呢!不简单了。”
“那吃饭得吃出点花样来,她是每天做饭,可做的是饭,但不是美食。”
“总说我不会做饭,明个儿,你退休了,你做,我吃,做好做赖我都不嫌弃。看你给我做几样。”大婶不屑一顾的反驳到。
生活中谁也不愿意听到别人批评自己。若避免不了要批评别人也要注意因人而异。
批评人有很多方法,不同性格的人对于不同方式的批评感受不一。
人力资源心理学专家宋联可研发的5D模型,针对5D性格采用是认可的批评方式,会增强批评的效果。
金型性格之人喜欢先扬后抑、泼水激将的批评方式;
木型性格之人喜欢换位思考、责己感人的批评方式;
水型性格之人喜欢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批评方式;
火型性格之人喜欢嬉笑怒骂、杀一儆百的批评方式;
土型性格之人喜欢恩威并施、自我教育的批评方式。
我觉得生活中常见的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而缺少的是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究其原因是,没有能够深入的理解,然后认真分析思考,做出归纳总结。
批判有论据,有分析,具有建设性可行性。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一种基于充分的理性和客观(批判性思维基于充分的理性和事实、而非感性和传闻来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事实而进行理论评估与客观评价的能力与意愿,它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
应该如何避免随波逐流,做到真正的独立思考?
批判性思维是以一种合理的、反思的、心灵开放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以及培养思辨精神。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到现代科学,杰出的批判性思维者,就是创造知识的人。
批判性思维强调求知中证据、逻辑的重要性,反对依靠权威和流行观点,要求能够区分理性和情感的观念。其倡导理性的公共说理,因此也应该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
那么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其实到底是指什么?
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1)苏格拉底与古希腊哲学
批判性思维被誉为是人类思想和认识发展的破冰船,最早起源于苏格拉底的思想和讨论方式——「苏格拉底问答法」。
苏格拉底经常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的教育方法,通过双方辩论、向对方提问,揭露对方回答问题中的矛盾之处及推理缺陷;或是提出反例,引入更为深入的思考。
苏格拉底问答法是逻辑推理和思辨的过程,它要求对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只重复权威和前人说过的话。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对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批判性”(critical)这个词源本身就来自希腊文“kritikos”,意思是辨别力、洞察力、判断力,引申义有敏锐、精明的意思。
(2) 杜威的反省性思维
现代意义上批判性思维概念的提出,从杜威的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inking)开始:大胆质疑、谨慎断言。
杜威强调对某个观点、假说、论证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在进行主动、持续和细致的理性探究之前,先不要立即赞成或反对———延迟判断。
(3)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
此外,美国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从科学哲学的角度强调批判性讨论在科学进步中的重要性。波普尔以批判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和内核,建立了他的科学方法论。
波普尔认为, 科学的精神就是批判 ,不断推翻旧有理论,不断做出新发现。按照波普尔的说法, 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因此 , 知识的真理性特质只有通过外在化的批判性检验才能获得。他把知识的增长看作动态的过程, 运用批判理性主义把这个过程“理性重建”为著名的四阶段图式:
即“问题→尝试性解决→反思、质疑、排除错误→新的问题”→……
(4) 非形式逻辑运动的发展
逻辑学家霍华德 ·卡亨(Howard Kahane)曾有一段被广为议论的话:“在几年以前的课堂上,当我正要结束(对我来说)迷人的、复杂的谓词逻辑的量词规则的时候,有个学生嫌恶地问道:他花了整整一个学期所学的东西,与诸如约翰逊总统决定再次升级越南战争的问题有何关系。我喃喃无语,……,逻辑导论不是这类课程。学生接着问道,什么课程处理这种事务。我不得不承认,就我所知,还没有这样的(逻辑)课程……”
50、60年代的背景下,在反战运动和辩论风潮盛行的美国大学校园里, 学生们呼吁逻辑课程应与他们作为公民的需要相关联,并且这种呼声日益高涨, 因此非形式逻辑以关注当代现实生活中的论证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诞生。这些教科书大多有三个共同特征:(1)目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2)通过分析和构建论证来完成;(3)教授论证分析和评估的思维技能和方法。
(5)专家组于1990年发表了《批判性思维:一份专家一致同意的关于教育评估的目标和指示的声明》,即Delphi报告,其中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purposeful)、通过自我校准(self-regulatory)的思维判断。”Facione将批判性思维分为认知技能和感知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阐述、分析、评估、推论、解释和自我校准六个方面,如下所示:
我想 老师每日想看到大家的评论和作业,一定希望是有建设性,有独特角度的不一样的声音。是能有自己对知识点理解后的阐述,具有批判能力的展现。而不是重复老师文章里某句话,对阅读过的内容过眼云烟般的存在;或不加以思考的,不顾及面对的事情场景的不同,就亦步亦趋的全盘照搬行为。这样就枉费老师一片苦心了。
若不加思考的只是每日赞、赏、评、转,作业没有质量,就失去了学习本来的目的。学习要科学严谨,要求真,求实。应付完成的作业犹如自己做的饭——“做的只是饭,而不是美食。”想要成为老师一样的“大厨”,光想是白搭的,没有苦练基本功,和独立思考的意识,创新精神,一切都枉然。
审视自身,想有批判能力就得有坚实的“三基”认知技能,明锐的感知能力。把自己的观点阐述清楚,需要深入的分析。才有可能有理有据做出评估,得出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结论。要做到非一日之功,需每日练功,认真对待。坚持住,别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