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古代文化散文

随想录|闲话帝都“门脸房”:北京使馆区百年风云录

2017-12-16  本文已影响180人  诸神的恩宠

关键词:北京 使馆区 历史 城市社会学


清末民初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

在中国,北京被戏称为“帝都”。作为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北京已有800百多年建都史,中华民国和新中国也定都于此。

对这座古都来说,胡同是它的“里子“,使馆区是它的“门脸房“。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有175个国家同中国建交。也就是说,在北京,至少有175间“门脸房”。今天,就来和各位聊聊这些“门脸房”的前世今生。

清末东交民巷使馆区地图

一、北京使馆区百年史

北京使馆区起源于元代,地点在东交民巷。东郊巷民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东侧,是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当时为贩卖南方粮食的区域,原名江米巷。从明朝起,这里成为朝廷对外交往和与边辐民族联络的活动中心。礼部和鸿肪寺是专门主管对外关系和民族事务的机构。外国使节代表来京大都住在东交民巷。明永乐五年(1407年),设四夷馆,主管四方外交事务及相互贸易等事宜 。后改名四泽馆。为外交部雏形。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原属翰林院的四泽馆并入礼部会同馆,改称“登同四泽馆”,掌管接待国内少数民族及外国来朝的使节,以及语言文书的翻译事务。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闭关锁国,北京没有真正意义上外国使馆。外国使节来华住在专供外国使臣歇宿的“会同馆”,也称骚达子馆。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同意各国公使进驻北京和建公使馆。依据条约有关内容,英法两国率先建馆驻使,这是在北京第一次出现外国驻华使馆。随后,西方各国纷纷在京设立使馆。这一时期,各国公使馆基本集中在东交民巷街两侧。

1901年《辛丑条约 》签订至民国初年:各列强不仅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区,且拥有驻兵等特权,东交民巷使馆区渐渐形成。使馆区内禁止中国人自由通行,“国中之国”最终形成。

中国推翻帝制,进入民国后,使馆区也历经风雨。列强驻华使馆成立了管理使馆界事务公署,统一管理使馆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北京使馆 区并控制了管理使馆界事务公署。后又将北京使馆区“交还”给中国 ,而实际上使馆区仍为日军所控制。1949年抗战胜利后,北京使馆区被正式收回。

新中国成立后,使馆区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59年开始,我国政府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东郊建国门外和三里屯的新馆址,东交民巷建立使馆的历史就此结束。此后,使馆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北京已经形成四大使馆区。

二、四大使馆区见证新中国外交发展史

四大使馆区

一般来说,开设使馆的国家要就使馆选址、建造事宜同驻在国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商量、谈判,然后双方达成协议。外国驻华使领馆选址和建设的相关工作都是由外交人员服务局这一机构负责的。这是一家隶属于外交部、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至于使馆的规模,这由一国的财力、人员以及同驻在国业务往来数量决定。

驻华使馆的建造也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是入驻国家自行设计并提供材料设备,由我国工程人员协助施工的“自费使馆”;另一种则是由我国统一设计、建成后租给外国使团使用,这种形式叫做“统建使馆”。

驻华使馆中有些大馆是自己设计和建设的,中国方面起协助作用,如美国、法国这些国家大使馆。但并不是所有国家像美国那样。使领馆馆舍可以购买也可以租用,现在租的比较多,因为买下来的话,地点就固定了,以后也不好再变化。

使馆区内,即使外国驻华外交官离任,中国方面也提供打包包裹及海关服务。大使馆外围都有铁丝网、武警24小时值班,安保措施非常严密。在使馆区,还设有专门为使馆服务的专门机构,比如邮政(各国使馆电话、邮政编码统一设置的、门牌按国名缩写专门编号)、电力机构,还设有专门服务机构,为各国使馆提供工作、维护及家庭服务人员。使馆车是黑色车牌,这个也很特别。

下面,说说北京的四大使馆区。

很多年前的第一使馆区

第一使馆区位于建国门外的齐家园附近,1955年始建,1957年初步建成。范围西至东二环,东至秀水东街,南至建国门外大街,北至位于日坛北路,占地约60公顷,建有各类使馆41座,总面积约14.4万 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后,又在北侧的日坛地区增 加6公顷的使馆用地。 第一使馆区主要聚集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使馆。这些国家较早地承认了新中国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使馆一般很宏大, 有壮观的大门, 大部是俄式建筑,多为社会主义国家驻华使馆,如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国使馆。中方为其提供的馆舍建设用地面积都比较大。

第二使馆区在东直门外的三里屯附近,于1963年建成部分使馆和配套设施。范围西至东直门外大街的东外外交办公大楼,东至东三环北路,南至工人体育场北路,北至亮马河南路,用地面积约为98.26公顷。第二使馆区以东直门外大街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 即常说的南三里屯和北三里屯。南三里屯建设较早,60年代末基本成规模。 而北三里屯建设较晚,80年代才基本成型。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使馆均在这里。第二使馆区则同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些国家与中国的建交潮有关。万隆会议之后,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也打开局面,联邦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欧美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因此,第二使馆区分布着欧、亚、非、拉等国家。

此外,相对独立的是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这座驻华使馆故事可真不少。俄罗斯驻华使馆是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的使馆,并因此入选过吉尼斯世界纪录。

俄罗斯大使馆

当时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中国政府把16公顷大的黄金地段划给苏联作为使馆用地。使馆原址还是一座东正教堂所在地。这座使馆占地面积非常大,馆内建筑、装饰考究,连厕所的设计都有宫殿般的感觉。在俄罗斯大使馆不远的东内小街,有俄罗斯文化中心,环境清幽,我有幸在那里观看过一场以小提琴和钢琴为主的音乐会,非常精彩,另外,那里还经常举办俄罗斯画展。在它附近,有北京市区唯一的尼姑庵——通教寺,和北京市第一座以中水造景的生态水景园——南馆公园。夏天去那一带,满目绿荫,心旷神怡,很能体会到老北京的悠闲。

由于著名的酒吧文化,三里屯已经成为京城时尚人士的最爱。很多漂亮女孩常年在那里的酒吧蹲点钓老外,希望以此改变命运。也有不少野老外吃准了这一套,因此得以浑水摸鱼。去年北京政府开始整治穿墙打洞,很多小店被迫关门,三里屯一带萧条了许多。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增多,1987年, 北京市将亮马河下游过三环路的区域规划成为第三使馆区。范围西至燕莎桥,东至亮马桥东街,南至亮马桥路, 北至莱太花卉市场,用地面积约为35.77公顷。第三使馆区是根据各国提出的要求并结合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实际情况来确定用地面积,由各国自行设计,自行建设。美国驻华使馆新馆,日本、法国、以色列等驻华使馆都在这一区域。

美国大使馆

前些年,东三环使馆区还因为一件事有名。每当夜幕降临,燕莎桥下,总会有成群的女性浓妆艳抹,站在辅路旁,见男子路过,就会轻佻地招手、吹口哨。见有人停下脚步,就会争相拉客,其中不乏一些男扮女装者。2013年,《京华时报》记者还对此进行过暗访。站街女们向作为“客人”的记者透露,使馆区附近20多个站街女中有4个是男人,这些男人被称为“妖儿”。“妖儿”们心理没问题,也没做过变性手术,他们只在漆黑的树林里“野战”,收入不菲。“我认为这就是份职业,什么样的工作都要有人做”,一位“小姐”很淡定地对记者说。我个人非常认可这种价值观。当然了,这一带的此类活动,几年前就早被警察连锅端了。

东三环燕莎桥下的“小姐”

第三使馆区建成后,仍有10多个使馆要求提供建设馆舍的地皮,12个使馆要求提供独立馆舍。为此,外交部于2004年开始第四使馆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地点位于朝阳区东坝一带。未来,东坝地区也将成为继国贸、望京之后的北京第三大CBD,截至目前,我没有去过东坝地区。

东坝使馆区

中国方面为驻华使领馆工作、生活各个方面考虑得还是很周到的,比如使馆区比较集中,每个区有公寓房、办公区,这是为了外交官上班方便,此外还设有超市、外交人员免税商店。

使馆区代表一国形象,北京使馆区不仅具有环境优雅、生活便利、交通便利、市政基础设施完备(能源供应优先保障地区)、配套外交公寓完善等优势,在建筑风格方面,也独具特色。

总结一下,第一使馆区:建国门商圈。51个使馆,2个外交公寓群;第二使馆区:东直门商圈。93个使馆,2个外交公寓群;第三使馆区:燕莎商圈。12个使馆,1个外交公寓;第四使馆区:东坝商圈,将容纳20多家使馆。

三、使馆区“活宝”——东交民巷

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京作为政治权力中心风云变幻,而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建筑更是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缩影与见证。东交民巷是使馆区发源地,也是半殖民地的建筑遗存印记,是北京城市中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区,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建筑装饰的起源与发展有着重大参考借鉴价值。

建筑造型特征

1890年义和团运动中,使馆区房屋被焚毁破坏,之后使馆区重新进行规划建设,直至1912年形成一处全新的欧式街区,以当时欧美流行的折衷主风格为主(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界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把它们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没有固定的风格,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由于中国工匠参与建设,建筑造型中夹杂了许多中国传统元,体现出简约、实用之感。

东交民巷使馆区保留建筑为日本公使馆、英国公使馆、法国公使馆、奥匈公使馆、意大利公使馆、比利时公使馆、横滨正金银行、美国花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俄华银行和国际俱乐部及法国兵营等,建筑物多为砖石结构,装饰精美华丽。

建筑装饰图案

建筑是一种形象艺术,从建筑的总体造型到局部装饰都离不开形象的塑造,因而形象比拟在建筑装饰中应用最广泛。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图案一般采用自然山水、神话人物、历史记录、吉祥图案等作为装饰题材。从屋顶的各种脊兽到梁枋、门窗各类构件的雕刻、绘画等纹饰,都有以象征性手法表现,或皇权至高无上,或神灵法力通天,或去灾免祸,或长命百岁、或人丁兴旺,或振兴门庭等。而这一时期的建筑装饰以欧洲古典建筑的造型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题材、技法等交汇融合,呈现出中西结合的特征。

建筑装饰色彩

色彩是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中十分重要的组成要素,不论是建筑的外观装饰色彩还是保持建筑完整性的室内装饰配色及各个构件均十分考究,与建筑的用途、规模、等级都是相互关联的。中国传统建筑颜色的运用也有严格要求,如明黄琉璃瓦只可用于皇家建筑及少量寺院; 贵族等府邸允许使用翠绿琉璃瓦或青瓦;民居建筑只能用青瓦等。

受近代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影响,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各类建筑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黄色、红色等表明等级身份的颜色不再是皇室专用色彩。

建筑装饰文化内涵

建筑是物质、精神、科技及文艺的统一体,建筑的物质包括实用功能和建筑技术两部分。总体上看,引进外国技术和材料体现了物质的进步,是中西两种建筑文化第一次碰撞所产生的结果;由于中式古代建筑风格受古代儒家思想体系的影响较深, 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学说的不断冲击下,必然带来新的建筑装饰文化风格,这一时期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传统思想制约,不能形成较为规格的整体、不可能完全符合物质的合理性及先进性;凡带有风格特征的建筑,其核心均为建造者的民族心态,带有明显的民族痕迹,同一风格经由不同民族 建造表现出来的风格均不相同,民族心态代表了这 个民族长期形成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及审美趣味等。

东交民巷使馆区是北京百年历史见证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2001年,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作为近代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名单保护的建筑有13处。全面地将历史的发展轨迹保存并展现,是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保护。

与东交民巷相对的,是西交民巷。前些年去西交民巷闲逛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家“中国钱币博物馆”,进去转了转,蛮有意思的。

四、使馆区的历史价值

清朝末年,西方各国开始在北京陆续设立使馆,东交民巷最终形成使馆集中区 。在使馆区建立过程中带来或体现出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的文明这一客观事实,冲击和震动了古老的北京,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 。

东交民巷使馆区作为一个实体,成为展示西方工业生产水平和物质文明的窗口,让国人睁眼看世界, 上至太后皇帝下至商贾大户开始接受西方的物质文明。 与此同时,北京不再是封闭的城市,开始不断接受、吸收和消化新科学技术,学习建设近代城市的经验。古老的北京开始向近代城市迈步。

北京的房屋建筑形式发生了变化。慈禧“模仿西法、略参中制”,在中海建海晏楼 ,作为接见外国女宾和消夏之处。后改名居仁堂 。 这一时期宫苑内修建中西合璧式建筑,并未对城市房屋建筑形式发生重大影响,西式建筑形式逐渐被接受。

城市交通状况有所改观。清末至民初,北京城市道路建设以较快速度发展。但最初展修的马路均为土路,至民国时才改修成石渣路或沥青马路 。北京市内出现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和私人小汽车。旧时以轿车、牛马车或骑马作为 主要交通工具的落后面貌得以改观 。

城市生活设施有所改善。在北京, 皇宫是最先用小发电机发电的,此时电灯还为稀奇之物,百姓根本用不起。在前门,由官僚资产阶级筹建了“华商电灯公司”, 利用井水发电,供电范围很小,直至1919年石景山发电厂建成,电灯才开始走进千家万户,马路上开始安装电灯,夜晚市内大街再不是漆黑一片,商业区晚间营业者增多。

可以说,多家大使馆的建立,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窗,让人们不再闭着眼睛看世界。

五、使馆区对北京朝阳区的影响

现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除位于东直门北中街的俄罗斯使馆与位于内务部街的卢森堡大使馆在东城区外,其他国家 的大使馆都建在朝阳区 。北京市70%以上的涉外资源在朝阳区。

朝阳区是北京对外窗口

六、外交公寓一览

外交公寓具有办公和住宿的双重功能。在北京,目前有亮马桥、齐家园、塔园、三里屯、建国门外、金岛这几处外交公寓。这些外交公寓顶部有DRC三个缩写字母,其实是Diplomatic Residence Compound的简称。

建国门外交公寓

塔园外交公寓内部和住宅楼很像,一套房子都是几室一厅的布局。亮马桥外交公寓由于建成时间较短,整个建筑群非常崭新,其A区由别墅群构成,大使办公室、会客室、宴会厅都统统设在一栋别墅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七、与使馆区有关的那些事物

秀水大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长安街上的友谊商店最风光的时候。当时,去友谊商店购物,是身份的象征,那里只接受外汇券,一般人根本没底气进。而今,普通市民只要揣够人民币,也能进店消费了。秀水街,曾因卖假货闻名京城,其实,秀水街最早就是一条又窄又短破破烂烂的露天街道。我第一次去逛的时候,不敢相信那地方就是大名鼎鼎的秀水街,还不如兰州的东部批发市场气派呢。再后来,秀水街拆了,变成了秀水大厦。在这里,商户个个会说英语,会俄罗斯语的也不在少数。见了外国人特热情,对中国顾客热情减半。商品种类繁多,上至丝绸下至箱包,应有尽有。价格水分大,一般得朝50%至70%以下砍价,才不会挨宰。北京还有一条很著名的街,叫雅宝路,以外销皮草服装为主,客户主要是俄罗斯人。初到北京那年,我没头没脑闯进雅宝大厦,只见家家商铺门口都挂着门帘,神秘兮兮的,店铺里人们说话声音很小,除了老板,几乎全是金发碧眼的洋鬼子。我晃了一圈,很蒙圈地出来了。后来才知道,那里一般不接待中国顾客,因为中国人太精,同行之间总相互抄袭服装款式,搞不正当竞争,所以,即使店家本人是中国人,也绝不接待中国人。这已经成了雅宝路不成文的规则。到现在,我都很好奇,自己当时是怎么进去的,居然没被人拦住。可能他们看我不像“探子”,所以也懒得理吧。

好,关于北京使馆区的干货写得差不多了。最后,就像所有精彩大片结尾都要放个三五秒钟的彩蛋那样,本文结束前,给各位隆重介绍一本好书——《城市社会学》(作者[美]约翰·J·马休尼斯/文森特·N·帕里罗)。

《城市社会学》

想要深入了解一座城市,必须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和这座城市的社会氛围,本书系统性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发展、演进、规划等等,其中有很多观点,不仅对研究城市大有帮助,对于研究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也有所助益,是经典的工具书,很值得一读。

2017.12.16晚

(完)

【本文参考资料】

1、《北京使馆区今昔》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党委办公室

2、《民国时期北京使馆区历史简述》作者:李潜虞

3、《清末北京使馆区的形成及其对北京近代城市建设的影响》作者:张宗平

4、《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历史主义认识》作者:张复合

5、《20世纪初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装饰的文化意蕴》作者:张小彤/万辉

6、《北京使馆区对朝阳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作者:高学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