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着走着就走向了绝望

2017-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咻珀MY

啥是绝望?

话说,绝望是种情绪。

百度百科上说:

绝望通常会因为某些人在不同领域上遇到重大挫折,例如离婚、唯一亲人死亡、众叛亲离、失业、破产、学业一落千丈、被欺凌、患有末期病等,都是导致绝望情绪产生。

绝望情绪的产生,往往伴随着无力改变的现实。

人的一生,无力改变的事情太多了,但只有在真正特别在乎的事上无力改变,才会产生绝望情绪。好比我们不会因为无力改变叙利亚发生战争的现状而感到绝望,因为离你很远,远到它只是无足轻重的新闻报道而已。

所以,只有当我们认为重要的人或事在遇到重大挫折且我们无力改变时,绝望情绪最容易产生。

绝望的情绪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人的成长仰赖这些经历。

一、真假绝望

实际上,绝望有真有假。

一种伴随着死亡,而另一种则伴随着希望。

伴随着死亡的绝望

伴随着死亡的绝望,才真正符合断绝希望的词义。当人们无力改变生路已被断绝时所产生的情绪,才是真的绝望。

人在只有死路一条时,会面对何种恐惧?大家看看电影《1942》里的饥民,也许可以体会到一点点那种恐怖。

只有一种情况下的绝望是彻底的,那就是接到死刑的宣判。——加缪(法国作家)

如果你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说伴随着死亡的绝望,才是绝望的终极形态。

生存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是其他所有需求的基础,失去生存机会,对人类来说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真的绝望,伴随着死亡。

伴随着希望的绝望

另一种绝望,则伴随着希望。我们常说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这个道理。除了伴随着死亡的绝望,其他的绝望都是伪绝望,并不是真的断绝希望。

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21岁时得知自己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我相信他一定也曾产生过绝望的情绪,但他自己也肯定没猜到,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CH(英国荣誉勋爵),CBE(大英帝国司令勋章),FRS(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A(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是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也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他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病),全身瘫痪,不能言语。 他能动的地方只有一双眼睛和三根手指,其他部位便不能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他是英国最崇尚的教授职位。霍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普朗克创立的量子力学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百度百科

不论遭受何种不幸,只要能活下来,人就一定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二、两种绝望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身处的物质世界,另一个是头脑中的精神世界。所以绝望也有两种,由精神因素导致的绝望和由物质因素导致的绝望,虽然都会导致绝望情绪产生,但本质上有很大的不同。

精神因素导致的绝望

生活中最常见的绝望情绪,一般都是由精神因素导致的(情感上受到刺激),亲人离世、朋友背叛、离婚、被欺凌等等,人们很难完全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但正因为绝望是由精神因素所导致的,这种绝望背后的希望反而比较容易抓到。

人类的大脑经过百万年的进化,早已成为一台精密而有效的“机器”,对于我们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着“自动”处理的能力。面对精神上的强烈刺激,大脑会将不开心的事情藏起来,时间越长我们对不开心的事情忘的越快越多。在受到极为难过的事情时,我们听到最多的安慰就是“总会过去的”。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时间足够长,再痛苦的事情我们能走的出来。

心理自我保护机制: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使我们敏感而脆弱的心理能够由此更坚强一些,能够对危机和挫折有所防御,有所淡化,从而得到自我解脱。

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其功能类似生理上的免疫系统。当人们由于某种原因将要或已经陷入紧张焦虑状态时,就可借助心理自我保护机制来减轻或免除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更好地适应生活。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有潜抑、合理化(文饰法)、仿同、投射、反向作用、躯体化、置换、幻想、补偿、升华等。

——百度百科

总的来说,精深因素导致的绝望,其希望往往存在于自身,主动权往往在我们自己手里。区别只是你有没有想通,愿不愿面对真实现实,能不能找到心灵的出路,我们常说“心病得要心药医”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也挺恐怖…)

物质因素导致的绝望

物质因素导致的绝望,常见于由失业、公司破产、被诈骗等事件,由于自身物质财产受到致命损失从而导致绝望情绪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完全被现实的物质压力所击败,并且通常不知道希望在何方。

这种情况下的希望很难被抓住,它不像精神遭受打击时,希望存在于自身。物质遭受重大损失时,想要重新开始并不容易,自身的振作只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事业的成长进步通常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各种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走出困境的主动权并不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有时候不借助外力甚至不可能走出困境。

虽然物质因素导致的绝望通常也会伴随着精神打击,但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物质问题被解决,伴随着的精神打击往往也就不足为虑了。物质因素导致的绝望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有些人一辈子都平平安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绝望。

希望的误区

肯定有人说,只要不面对真绝望不就得了。但是,你以为伴随着假绝望而来的希望那么美好么……

一、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

之前我们说过,除了死亡,其余的绝望往往伴随着希望而来。大部分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希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现代社会过分强调希望的作用,导致我们身边充斥着对希望的误解。微信上转发最多的是心灵鸡汤,电视里播放的是成功事迹,学校里推崇的是鼓励教育,就连课本里学的都是成功人事传奇故事……这些看起来都没错,但是副作用也随之而来。

在这种环境里培养出太多过分乐观的人,很多人觉得,希望无处不在,失败并不可怕。过分乐观的人盲目憧憬未来,很容易忽略客观现实带来的困难,一旦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迅速崩溃。看多了鸡汤和成功故事的人,进入真实的世界往往抓瞎。

更严重的是,他们在崩溃过后不会静心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而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新希望”,继续活在“新希望”带来的幻想之中,但梦总会破灭崩溃……如此反复循环。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就是这个道理。

二、希望很渺茫

抓住希望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尤其是与绝望伴随出现的希望。举几个栗子:

赤贫者的希望

前两天我一直在看一本书,是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书中谈到香港2011年的一档真人秀节目《穷富翁大作战》,我看该节目时夜深人静,配合着它传达出的绝望感,竟让我感到震撼,并促使我动手写下这篇文章。

节目中,富人们将在5天的时间里,体验一个“穷”字怎么写:住进贫民窟的板房,甚至露宿街头,打工度日,体验一无所有的生活,而后要思考回答一个问题。

贫富由谁决定?    A、靠双手  B、命中注定

参加节目的精英和有钱人,包括G2000品牌创始人田北辰、某跨国公司亚太区主席之女模特Juju、富家太太Cisy和谢瑞麟副主席黄岳永。具体过程不表,有兴趣的可以优酷搜索,结果就是所有精英与富人一致投票,选择额是答案是B,命中注定。

这些精英和富人,有的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的是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智商、丰富商业知识、相对正确的思维理念以及高昂的斗志,但是这些都无法让他们抵御极度贫穷是所产生的绝望情绪。

如果你兼3份工,一天工作18个小时,连睡觉的时间都不够,赚的钱在支付完房租和日常花销后所剩无几。在那种情况下边工作边上夜校和存够本金做小生意的想法是及其可笑的。你唯一活下去的方式只有继续打3份工,一天工作18个小时。

瘾君子的希望

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吸毒。对毒品稍微了解一些的人都知道其危害,最可怕的不是它的伤害有多大,而是因为戒毒本身极难。

戒毒治疗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戒毒者在生理毒瘾戒断后,更难的是戒除“心瘾”,有着“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的说法。这需要他们抛弃从前的一切,离开故乡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断绝所有朋友的联系,重新开始自己的新生活。他们所要面对的困难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不仅需要个人醒悟与坚持,还需要家庭在经济和心理上的鼎力相助,如果得不到被治疗人及其家庭的配合,成功率几乎为零。事实上,绝大部分吸毒人员的家庭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目前,我国经戒毒所治疗的吸毒者复吸率达到90%以上,复吸已经成为戒毒治疗中的最大难题。

对于吸毒成瘾者来说,几乎每个人都有彻底戒除毒瘾的愿望。瘾君子有没有完全戒毒的希望?当然有,但是这概率真是太小了。谁能确保自己一定能够做到?多数进行过戒毒治疗的人却又很快复吸了,屡戒屡吸,从而陷入吸毒—戒毒—复吸的恶性循环。多次戒毒的不成功大大挫伤了最初戒毒的热情和信心,更加致使一些人从此自暴自弃,越走越远。

霍金的希望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如果你也和霍金得了一样的病,你能有他那么伟大么?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为什么?我们看看百度百科中霍金的简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出生当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父亲法兰克是毕业于牛津大学热带病专家,母亲伊莎贝尔1930年于牛津研究哲学政治经济

1959年17岁的霍金入读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攻读自然科学用了很少时间而得到一等荣誉学位,随后转读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1963年,21岁的他不幸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即运动神经细胞病。

童年的霍金

——百度百科

问问自己,你有毕业于牛津大学的专家父亲么?你有在牛津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学的母亲么?你17时能够入读牛津大学而且用很少的时间获得一等荣誉学位么?

现实是,绝大数人如果得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渐冻人)的人,会在2-5年内死亡,能够活着已经不易。

希望总是有的,你能抓住么?这样的人生有希望么?可能有吧——理论上。

被忽视的绝望和被高估的希望

某天和好友谈起未来,我们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30岁的我们这两年都经历了人生中最具转折意义的时刻,遇到一些常人不会遇到的困难,并一一克服。由于意识到自身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们现在正致力于改正自身存在多年的陋习,同时开始学习新技能以提升竞争力。我们认为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虽然还未成功,但会越来越好,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是冲动的少年,变得成熟了。然而,事实证明我俩太嫩了。

当我俩都看完那个香港的节目之后,才发现我们错的离谱。我们之所以信心满满,是因为我们的条件实在是太优越了,虽然我们也经历了些挫折,但那挫折远未达到会让人产生绝望情绪的程度。我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没有购房压力、身体健康、现阶段没有赡养老人的压力、有一定的见识……,这些都是之前我们没有看到的自己所具备的优势,我们曾经以为这些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有着这样的条件,所以我们才能够从挫折中快速的站起来,所以才敢对憧憬未来,所以才会认为人生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但是,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这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局会是什么样?

当我俩再次说起这个话题,我们仍然对未来充满希望,但不同的是,那希望之中多了一份敬畏和谨慎,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有可能走错路。

有些优势终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成负担,青春不可能永驻、身体不会永远健康、子女终究会长大、父母终究会老去,这是人生的必然。趁着拥有这些,我们应该赶紧做些对的事儿,别挥霍自己的优势。很多人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却走在通向绝望的道路上,毫无察觉。所以有人会感叹,在最该奋斗的年纪却选择了安稳,当意识到问题时已经无力回天。

我认为现在这个社会充斥着太多的乐观的幻想,我们不愿意面对世界阴暗的一面,即使它就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活在一个虚构的只有美好的世界里,对有可能面临的磨难没有丝毫准备,所以才有那么多乐观的幻想派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盲目乐观的陷阱里。我们憧憬未来的美好,但是极有必要宣扬居安思危的精神,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对于现在这个社会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鼓励,而是善意的警醒,因为绝望就在身边盯着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