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自己的文字

这段厌写期挺长,不仅缺乏写作的热情,竟然对写过的文字也有了怀疑和嫌弃,好在写下去的信念一直还在。
在学校时,不少老师对我作文的评价都是:骨架不错,血肉不够丰满。五年级时,学校推荐参加作文比赛,一位同学极擅长情景交融的描写,他写的《云门山的雪》被推荐并获奖。当时自己写的作文已不记得,老师的话却记了好多年:你的作文也不错,可不太适合现在的比赛,长大后可能会有优势。
的确,以后一直还是不擅长细致的描写,可作文总能或以小见大,或由此及彼,写出一些新意,因此也一直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后来想想老师说过的话,好象就是说,我的逻辑思维要优于形象思维。
这种思维特性也体现在我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自己似乎更喜欢探求文字蕴含的事理和真相,除对一些极美的诗词能抱以刻意鉴赏的态度外,对一般作品的景色描写和细节描写,自己很少有耐心去玩味,总是在阅读中一带而过。
后来读到朱光潜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大约理智胜于想象的人,对于文学中画境和剧情都不很能欣赏,而且嫌它琐细。这就是无异于说他们的文学欣赏力薄弱。自己无疑应该算是文学欣赏力薄弱的人了。
工作以后从事材料写作,思维也越来越缜密,可理性的伸张又进一步压抑了感性。材料写作也极讲究炼词造句,在追求文字的工整性和准确性方面,自己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但这种功夫,也是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直接、明白。所谓只求达意,不求蕴藉,这其实是离文字的文学标准越来越远了。
刚开始自由写作,写了不少“谈写作”的文章,这些文章其实还没有完全脱离材料写作的范畴。不少读者反馈,从文中能看出我表达的严谨和思维的缜密,这应该得益于材料写作的锤炼。
但在自由写作方面,我更想圆自己的一个文学梦。我发现简书散文专题聚集着不少真正热爱文学的作者。他们年龄相对偏大,写作的功利心没有那么强,文字中也更多地表现出怀旧、闲适的心情。所以开始学写散文。
文学欣赏力的薄弱,自然导致表现力的不足。虽然十几篇文章都被散文专题收录,但自己却能觉察出文章平铺直叙,缺少感染力。向几位签约大神和主编请教,也得到了他们的倾心教导:有的教我要将人物写活,必须有他的语言、动作、行为、心理;有的教我“文似看山不喜平”,不能写得太实。对这些教导,打心底里是接受和佩服的。
最近又陆续看到不少散文专题精选文章,以及简书公号里读书、散文、谈写作等专题的推荐文章。感叹优秀作者的文字之美,相比之下,更觉出自己文字的粗鄙。
虽自己不甚满意,可一时也难以改变。都说文如其人,的确如此。有些文字里缺失的东西,其实并不单纯是水平和技法的问题,更是一个人生活态度和性情修养的反映。
细节是需要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的。自己从来思考得多,感受得少,自然获取概念性的东西多,形象性的东西少。就象朱光潜先生说的,看一棵松树的态度,可以是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要想写出有美感的文字,首先要做一个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人。
想到这里,竟也有些释然。既然文如其人,既然我们都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为何不能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文字呢?如果受思维方式和文学天赋的限制,自己永远也写不出那么美的文字,难道就不该再从事写作了?
写文章就像做自己,既要在普遍认同的标准下,向着更高的标杆努力提升,也要接受自身的局限和不完美,在能够达到的层次和更擅长的领域里,努力做到最好。
其实,每一种类型和倾向发挥到极致,都会成为一种风格。做人有不同的风格,文字也是。前提是你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人,真正能够形成自己的风格,文字也是。
每个人都有过怀疑自己的时候,当对自己文字不满意的时候,还应该想想美国作家杰里·克里弗说的话:无论是昨天的作家还是明天的作家,每个作家都会写出一些单调、无聊、空洞的废话。每个作家都可能觉得自己最好还是放弃算了。这种反应并不是表明你的实力如何,或者你能干些什么。这不是一个你能不能写作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忍受创作中的孤苦的问题。
无论感觉自己的作品多么不堪,这个时候,正是无论如何也要继续创作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