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的情谊,并不值得感动
听蒋勋讲庄子,印象深刻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个典故。原来,庄子讲「相濡以沫」的本意是这样,以前一直觉得这是个让人感到温暖的好词。
起初,有两条鱼在江湖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两条鱼是好朋友,关系融洽,后来可能吵架了,各自自在去了,不再有交集,彼此相忘于江湖。
有一天,这两条鱼被人捉上了岸,晾在大太阳底下,白肚朝天。他们想起了往日的情谊,为了生存,为了让对方好过一点,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
庄子说,与其待在岸上这样相濡以沫,远不如回到江湖里彼此相忘,各自自由自在的好。
庄子的本意是在说,相濡以沫的情谊,并不值得感动。
这两条被晾在岸上的鱼,最应该做的事,是想办法回到水里去,然后愿意在一起在一起,愿意各自游各自游,而不是双双待在岸上以微末之水相沾,靠牺牲自己的存量只为了让对方感受上舒服一点,对于解决问题丝毫无益。
一条被困在无水之境的鱼,它可不可以琢磨着搞出一台能呼云唤雨的机器,再造一片江海?我们可以说路径实现的难度大了些,但思考方向和行动目标没有毛病。
大部分人生命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都需要靠增量才能解决。想靠存量解决的问题,都是微末的小问题,而且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中间还存在着各种损耗。
一个人最稳健的增量策略,就是专注于个人的成长,包括健康,精力,品格,气质,形象,学识,技能,经验,财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等等。成长是解决大部分人生问题的基础。
而相濡以沫,听着很让人感动,但是所能维持的生存质量必然很低,也很难长久生存。
庄子本意是用相濡以沫的鱼,比喻在严格礼法束缚下强调仁义的儒家思想。
当年孔子对老子语仁义,老子却将仁义比喻为「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敲着锣鼓去追赶逃跑的人,有这个必要吗?
美好的人生应该如同鱼儿在大江大湖里自由自在、舒适惬意的游来游去。如果大家生活质量都很差,互相帮助、互予仁爱也不解决本质问题,徒耗精力;仁义本身是好东西,但大家首先要考虑的难道不应该是如何让生存质量上一个台阶,再去解决彼此关系的问题吗?
听了老子关于「相忘于江湖」的生存理念,孔子惊得「口张而不能嗋」:张着嘴久久闭不上。回到住处,孔子三天说不出话来。
格局,大气,眼界,这些东西的重要性正体现在这里。有时候限制我们的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能不能完成从存量思维到增量思维的格局切换。
当我们面临一个难题的时候,思维会因为过于聚焦而趋于小气,眼界会受困于只看到问题本身而变窄,于是忘了跳到更大的范围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案很可能在问题之外。只有格局够了,才能看透问题的本质,方向才不会错。
鱼儿在岸,无论摆脱困境的难度几何,首要目标都应该是回到水里。把思虑和行动分散到其他任何方面,都无法解决问题,都会拖延解决问题的时间。相濡以沫,有时只是向目标前进过程中的需要,最多值得日后报答,但不值得赞许,不值得挂怀,甚至不值得此时分神去留意。
遇到难题的时候,要么认怂,不再去想;要么别服,努力成长。舔舐伤口的做法,只是消耗存量自我安慰或互相安慰,从来不是解决方案。
相濡以沫,不如携手共创一片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