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理论之五 吸收性心智

2020-08-07  本文已影响0人  南易伽

一、吸收性心智概述

1.吸收性心智

吸收性心智是蒙台梭利理论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不理解这个,你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0-6岁的小孩有一个无意识的心智状态,有毫不费力吸收环境的能力,有创造性的本质,我们称之为吸收性心智(ABSORBENT),这个心智不是小孩自主的努力,而是有孩子内在的敏感期所领导。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人类精神之创造一定有一个秘密,如果我们学习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通过专注选择的能力、智能,那么缺乏智能、意志力专注力的小孩,怎么可能进行伟大的心智建构任务,很明显的小孩子的内在一定有一个不同于成人的心智,也因此不同于意识心智的心理功能,一定存在于无意识里头。

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我们要去很好的理解吸收性心智,如果不去理解这个的话,根本不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如果你不了解吸收性心智,你就不知道怎样去准备环境。

1939-1946年这个阶段,蒙台梭利受到邀请去印度,蒙台梭利认识到0-6岁的孩子和6岁以上的孩子的学习方式是非常有差异的,同时又发现,全世界6岁以下的孩子都有相同的学习方式,它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她认为6岁以下的孩子有一种特殊的心智,这种心智让孩子毫不费力的并且具有很快的学习能力,并获得精确的信息,因此蒙台梭利就把这种心智称为“吸收性心智”。这之前她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观察和研究,经过不断的总结才得出吸收性心智的准确定义。

    开始她只说这是特殊心智,后来才定义为吸收性心智。这种心智是孩子瞬间完成吸收的过程,因为在瞬间完成,所以他非常的精确。这种心智让孩子吸收到环境中的一切,这也是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的。就像照相机一样快和精确的吸收事物。之后,蒙台梭利把吸收性心智定义为6岁以下孩子所特有的特殊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孩子非常精确的吸收事物。然而孩子每一个时期的环境要求都是不一样的,但他的心智是一样的,这种用吸收性心智吸收事物的过程,形成了孩子的一部份,并得到升华,所以当你看到肉身升华这个词的时候,你就会想到孩子吸收事物的本身和升华的过程。

摘录:

可以这样说,我们是通过运用心里来获得知识,然而儿童吸收知识要直接进入其心里生活。仅仅为了生存,婴儿学会讲母语。这是一种心里化学在其内部起作用,相反我们是具有接收能力的。我们接收印象并将其存储于大脑之中,但我们自己依然与其保持分离,就像一个花瓶与其容纳的水相分离一样。然而婴儿却要经历一个转化过程,印象不仅进入其心里,而且形成其心里。这些印象本身在儿童身上得到具体化。儿童创造了自己的“心里肌肉”,用于周围世界所发展的事物。我们将这种心里类型称之为“吸收性心智”。

————节选自《吸收性心智》第三章发展阶段 吸收心智  第12页

2.人类的两次孕育

在蒙台梭利认为人类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是孕育的过程 ,就是发生在妈妈子宫里的过程,形成身体上的器官,这些器官构成需要9个月的时间,当孩子出生后,还有个外在的孕育时期,一个人除身体,还有肉眼看不到的东西,所以说有两个孕育阶段。肉眼所看不见的那个时期,即大脑情感形成的和心智的逐渐成熟和完美。第二个孕育过程非常的重要,所以吸收性心智让孩子吸收环境中的一切,孩子将会发展他的精神器官,就像第一个孕育阶段形成身体器官一样,孩子会形成他的精神器官。在中国的家庭里,如果有男人经常在说我爱你我爱你,这是非常不好的事情,因为他周围的环境没有这个参照点,如果是对孩子说也是不好的,因为你这样说已经剥夺了孩子怎样去表达爱。但在墨西哥就不同了,他们的环境就是不断的触摸并表达我爱你我爱你,因为这是他们的文化,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但在中国因为孩子的经历里没有这种参照点,到了这种疯狂的环境里孩子就无所适从 ,要培养孩子爱必须通过环境来实现,只有这种孩子才会成为人,所以第二次孕育的过程是很重要的,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吸收性心智是吸收环境中的一切,通过这样一个吸收的过程,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只有通过环境才能发展他的精神器官,妈妈在怀孕的过程中,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器官 ,在这样一个形成阶段,他们形成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这些精神器官外显的方面有语言的发展、动作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意志力的发展、情绪的发展、专注力的发展和精神的发展。吸收这些所有的发展来创造他们的精神肉体。通过吸收性心智,孩子们会通过环境中来发展,这种将环境肉身化建立精神肉体的过程就是第二次孕育。这就是肉身化和第二次孕育的注释。孩子可以将环境肉身化,建立他的精神肉体。

我们非常认真的去看我们的眼睛、表情,但要了解你是远远不够的,对孩子是一样的,孩子有时不知你在说什么,但他看到你的眼睛他会明白你表达的感情和意识,你的动作、走路、你和其他人交流的方式,这些肢体语言都会被孩子吸收,而且是精确和迅速的。比如孩子打妈妈,在孩子那里他有时看到爸爸会和妈妈开玩笑的打一下,但他不知这是开玩笑,以为是爸爸和妈妈的交往,他就模仿了。当然我们仅有这种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得以自然的人格和人来帮助孩子,对孩子来讲,成人触摸的过程是什么呢?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将环境肉身化,他就能获得到环境中的一切,0-3孩子看到和触摸到的,都会伴随他的一生。

12-18的孩子会发现,如果我走到更广阔的空间时,我们是不能适应这样做了。随着孩子的长大,如果他的环境很压抑的话,那么他就会继续早期的行为和想法。一个丈夫对太太很好,但如果太太生病了,孩子就会很压抑,这时孩子早期的想法和行为就会重现,你必须要用你希望而且大的工作量,你才能把他变成另外的一个人,所以说我们去准备0-3岁的环境时是那么的重要,因为0-3岁的经历会伴随他的一生,通过环境互动来构建自己尤其重要,他构建他当时文化下的自己。

0-3是无意识吸收性心智,3-6是有意识吸收性心智。 他们用吸收性心智来建立他们自己的精神胚胎,他的精神胚胎建立也必须与环境互动来实现他们会发展成为有意识工作的人,通过吸收性心智可以将他已知的心智阐释出来。0-3岁在他生活的那个环境吸收,并不带任何评价的吸收,因为缺乏参照点,他认为他看到的这个环境是真实的,也不带任何偏见的吸收,他只是通过他生活的那个环境的互动来吸收,通过吸收的过程,孩子就发展出人类的特征,孩子在出生时他有能力发展成人类,他只有通过环境的互动,并且在吸收性心智下,他有可能发展成人。我们去想象一个新生儿,日本孩子的手是非常精确的,日本有很多的研究做手的动作。他们可以用手的语言去和人沟通,中国孩子学习汉字也是非常神奇的,那么多的笔画是怎么记忆下来的呢?可能是在他周围的成人就是这样做的,你记住汉字你再去记任何一种文字就会觉得非常简单,即使很小的孩子你只要去看,他就会很快的写出来。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独特的方式给这些独特的孩子,以构建他独特的部分,这一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有独特的心智。

    吸收性心智,通过吸收性心智可以发展出动作,同时也可以发展出定位来,他要给自己定位,孩子的整体的方式作定位,并且发展出秩序,当你和很小的孩子工作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来讲故事的时候,孩子已经获取,但当你第二次跟孩子讲同样的故事的时候,你使用的词语跟上次你讲的不一样,孩子就会说“不要不要”。吸收性心智有一种分类的能力:把所有的女性叫妈妈,因为女性的特征在孩子头脑中被分类,(这种分类也许是错误的,因为孩子的分类是很粗浅的)因为他把唯一知道的这个词语给那一个特征相同的人,孩子把所有的动物都叫龙。一个13个月大的孩子,他周围都是成人,没有见过爬行,他看见的是四条腿的狗,当他看见另一个在爬行的孩子的时候也叫他狗。所以孩子的分类取决于他以前的获取。建立在粗浅分类的基础上,他慢慢会精致化。所以3-6岁的孩子就可以用之前获取的进行细分,他们知道有学习的能力,所以听到和看到是有意识的,他会用更加有意识的与环境互动进行取舍,所以0-3岁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为他是精神胚胎形成期,6岁以后,推理心智会成为引导孩子继续发展的心智(动力)。

摘录:

我们自己都经历过幼儿期,经历过生命的头两年。儿童不仅要认识周围所看到的事物,要了解和适应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在他们还无法受教育时就要建造起将来能变成我们智力的复杂结构,为了我们的宗教情感建造起我们特殊的民族与社会的情感基础。这仿佛的大自然为了保护儿童免受成人经验的影响而给予能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教师以优先权。

————节选自《吸收心智》第一章儿童在重建世界中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第3页

因为我们在新生儿身上发现了我们自己的隐蔽天性。

因此对人来说我们所面临的不是如何发展,而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不存在的东西只能从乌有开始产生。婴儿采取的妙策就是从无到有,我们的心里是很难把握这一难解之谜的。

儿童还具有与我们不同的其它能力,他所获得的创造能力是很大的,这就是一切。儿童不仅创造了语言,而且形成了使其说话的器官。他必须创造一切活动的生理基础,创造我们智力的一切要素以及人们所具有的一切。这一了不起的工资并非意向的产物。我们成人懂得自己需要什么。如果我们想学什么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但是这种主动性并不存在于儿童;知识和意志都需要去创造。

————节选自《吸收心智》第三章:发展阶段 创造期 P11

幼儿身上并不存在着先天的行为迹象。

————节选自《吸收心智》第六章 胚胎学与行为P23

那么应给予儿童的最最重要的关怀应该是精神生活的关怀,而不是像今天那样仅仅从生活上关怀肌体。

发展着的儿童不仅获得人的官能、力量、智能和语言,而且他同时还使他正在建构的生命适应其周围世界的条件。这就使他们于成人的心里截然不同的特殊形式的心里产生功效。儿童与他们环境的关系不同于我们与环境的关系。

————节选自《吸收心智》第七章 精神胚胎 儿童作为适应的手段P29

二、吸收性心智的重要性

0-3岁在孩子周围的成年人要自己做好准备,因为孩子会认为成人跟他说的都是对的,会不加选择的吸收,吸收性环境中所有信息的要点,这一切将伴随孩子的一生,随着孩子的长大,如果是有压力的环境,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孩子会跟他早期的看到的生活一样的生活,如果要改变需要非常非常大的努力,为什么我们总说3岁以下的孩子准备的环境会那么那么的重要,因为这一切会伴随他的一生,直到永远。

吸收性心智对儿童构建他们自己非常很重要,通过跟环境的互动来发展环境中的孩子, 0-3是无意识吸收性心智,3-6是有意识吸收性心智,孩子要建立他的精神胚胎,这种精神器官构建的过程通过跟环境的互动才能实现,使孩子发展成有意识的。蒙台梭利说通过吸收性心智孩子可以把的潜力发展出来, 0-3可以瞬间的把他的环境吸收进来,他会不加任何评判的全盘吸收进来,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不加评判的吸收,因为他们没有参照点,不带任何期望和偏见的来全盘吸收,任何的先入之见的吸收,孩子只是通过吸收环境中的一切,孩子才会发现环境中的特征。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孩子会发展他动作的能力,孩子会学会他环境中的语言,再加以吸收。

    沟通能力和吸收能力:孩子在所在的环境中给自己定位也非常重要,这样能帮助孩子对环境会进一步的探索。这个给孩子建立方向感和秩序感是非常的重要。孩子通过吸收性心智对环境的互动发展出初级分类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说要提供好的0-3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更好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分解,使分类的能力更加的精致化。3-6能发展出对之前的能力发展成更为精致的能力,我们说0-3对于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是有意识的,3-6的孩子会更加有意识的认识这个环境,他会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6岁以后推理性心智成为引导孩子继续发展的能力。两个比喻:吸收性心智好像是一个是海绵放在水中它会很快的吸收水,如果放在咖啡就会很快的吸收咖啡。这取决于你给他的环境,它无法选择。吸收性心智和海绵有类似的特征。

把关心活生生的人作为中心,这一教育观念改变了所有先前的思想。教育不能再停留在课程或时间表上,而必须适合人的生活实际。根据这一信念,对新生儿的教育就变成为头等大事。

————节选自《吸收心智》第二章:生活教育 社会和教育的任务P6

对新生儿的研究已有其他发现,怀抱中的婴儿期心里能力比我们通常想象的要大得多。从心理学上讲婴儿在出生时一无所知。这不只是针对心里而言,出生时他甚至不能够协调活动。他的四肢几乎是毫无用处,什么都不会做。即使看到周围的事物他也不能说话。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开始走路、说话而且随之成就一个接着一个,直至用其身体的和心里的全部伟大的天赋形成一个真正的人。这就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真理打开了大门: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的生命,好像他是一个需要我们去填充的空容器。不是的,是儿童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节选自《吸收心智》第二章:生活教育 作为成人创造者的儿童P7

三、海绵与照相机的比喻

下面举一个海绵的例子:一块海绵但看上去不是马上能识别出来的那种,是那种潜在的海绵,就像我们给孩子的环境一样,把它放入水中,它就会迅速的吸收,没有放入的部分就不会吸收,这就是我们给它创造环境。就像我们提供孩子怎样的环境一样,就进入怎样的环境,因为他们都无法选择的。当放入很多的水中时他就会吸收很多,这时候的小孩子也一样,是属于吸收性心智,他不知道对错,会全盘的不加选择的全部吸收。0-3岁的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还没有辨别的能力,所以说跟海绵是有类似的特征的。

有两个东西(物体)可以拿来与吸收性心智作比喻:海绵在水里,在咖啡里,海绵不取舍些什么,海绵放在哪里不重要,吸收好的也可以吸收坏的,如果你要让海绵变得好弯,那么你给他吸收的东西就得好弯,所以需要我们有大量的准备工作,孩子一旦与环境产生了链接,那么孩子就永远回不到海绵的原状,如果我们把孩子比喻成海绵,把准备的环境比喻成被海绵吸收的事物(物质)的话,那么这些被吸的东西就是得特别的重要,我们知道海绵吸什么是不加取舍的,所以我们给孩子的一定要是科学真实的、有创建性的,不然一旦被海绵吸收,这个海绵有可能是不成型的,臭的、脏的,等他错过了0-3岁这个时期,你给他最好的东西吸收,他也可能是不完美的,也将是事倍功半的,这样就会耽误孩子的一生。那么,如果给孩子不好的东西,假如海绵吸收到煤油,你就是把它挤干,他也回不到原来的样子,(他要到第三阶段才有可能重新吸收,只有通过与环境互动才起作用,第二个孕育阶段一定是出生以后)海绵的生长方式取决与水和水的质量。

他要在第三阶段才有可能重新吸收,可能发展成为全面的那个人,只能与环境互动才起作用,第二个孕育阶段一定是出生以后,海绵的生长方式取决于水,水的质量。

2、照相机

我们也可以把吸收性心智比喻成照相机,6岁以上儿童的心智比喻成艺术家,一个画家,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画出教室里的画面,而且大家都坐在那里一动也不能动,即使大家都不换衣服不变发型不变姿势,画家也不可能画出一模一样的画来。这个画家就像成人或6岁以上的孩子,具有逻辑推理性心智,而不是吸收性心智。如果学外语即使花很长时间也不能学得完美。而6岁以下的孩子的心智像照相机,只要按下快门,所有人的详细信息都可以拍进去。我们可以说6岁以下的孩子是一种质量非常好的照相机,可以把周围环境很好的记录下来。在他的生命中时时刻刻都在拍照片并放进他的内部,这些放进的照片将会成为构建他内部要素的来源。你要表达的确话你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一个照相机你只要按一下快门,这个环境里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装在机器里,一个相素很高的相机就会很快拍下来,孩子就会用这种相机的心智把这个环境里的事物全部拍下来并装在他的内心,(这种相机是一种老式的带胶片的相机),你只有过一段时间去了解,冲洗胶片以后的照片,你才能了解照片的质量和好坏,这就有一个显影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孩子消化的过程,拍完照片通过洗、显影,照片才能显给别人看,记录进去,六岁以下的孩子是质量非常好的照相机。我们想象洗照片是很看重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是对于照片,不是拍照片的动作重要,而是在昏暗房间一点点的呈现的过程很重要。这就是孩子内部消化的过程,构建他的内在的过程,之后才会慢慢向外界显示出来。

    因为他之后才能把之前的照片显示出来,结果要花好长时间。孩子语言发展也像照片一样是一点一点显现出来的,孩子只能在无意识的去拍照,我们才能看到拍照的结果。假如我们有一个高档的相机,拿到黑暗中去拍,也是无济于事,你什么都看不到。假如孩子生活在一个贫瘠的环境中,那么这个照片也是不可能拍的很好,为了获得很好照片,我们就必须让孩子与环境产生互动,并让孩子自由的选择,需要从环境中获取什么,假如一个优秀的摄影师 ,我会走很远的路,哪种光线,哪种背景,是我所需要的,因为我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照片,那么这个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你把孩子抱着或者放在婴儿床上,孩子是没有机会去选择,去找光线从而拍出好的照片,孩子是不可能获得他要获得的那份。

四、为吸收性心智准备的环境

1.有吸收性心智的孩子的需要

3岁以下的孩子的任务是非常巨大的。但对于成人来说,我们只看重的是上面呈现的那个点,没有注意到下面的线,这些线就是孩子付出的劳动,孩子们需要做大量大量的工作才能建立起上面的点并让成人看见。很多的时候,成人认为1个月的孩子只要不哭不闹,及时更换尿不湿就没什么事情,不提供好的环境让孩子去拍照,对于越小的孩子来说,环境就越重要,所以说我们现在这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就是将来发生事情的基础,如果我们错过了前3年这个阶段,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怕的,孩子就没了照片。蒙台梭利认为

为了让孩子从环境中获得的那部分一直保持到永久,孩子要付出最大的努力的,孩子根据自己的变化来努力的,每个孩子根据他潜力的不同,他付出的努力也不同,这就需要成人具备非常非常好的观察技巧。如果我们给孩子不好的环境,孩子会吓到了,孩子就会闭上眼睛不与环境产生互动,如果环境中的过多,孩子也会没有动力。所以教育者的任务是能够在环境中观察孩子,从而才能帮助孩子,使孩子与环境产生互动。两到三周的孩子,他把头伸出来,代表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为什么?根据实际看到的经验和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满足这个独特的人在独特的环境中他所的独特需要,这是成人给孩子的机会。教育是双方面的,一方面是外部环境,一方面是内在的,我们去考虑手的自主性动作,不具有意识,刚出生的孩子是一种条件反射,只要你放在桌子上的东西,他都会去拿。我们要做哪些事情才能帮助孩子自主性动作的发展呢?比如摇玲,有一天他突然发现这个声音是自己发出来的,因为声音很美,那他就会去控制,他手部的自主性动作就慢慢的发展起来,所以我们要大概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需要什么,了解他们动作和语言发展的程度。成人要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把我们的知识运用出来。我们要去满足一个独特的人在独特的时候独特的需要,因为他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我们只是给孩子间接准备一个好的环境和机会,到时他会自然而然的实现自己所在阶段的发展。所以蒙台梭利说假如你示范一个动作时,当孩子很快的吸收到或者很快的重复,那提供给孩子摇玲的时候他已经能很能摇的时候,那说明你示范的这个东西已经太晚了,所以你给孩子任何一个动作,都间接的影响孩子的拍照,孩子已从一阶段直接跳入下一阶段。3-4个月孩子作翻身的动作,成人要给孩子引导,或者诱使。

2.成人要做哪些准备

玛丽亚蒙台梭利说成人要做哪些事情帮助孩子在心理和PSYCHOKOMATIC  CREATION(心理生理层面来创造)和生理上的构建,当我们构建3岁以上孩子的环境的时候,必须能够让孩子在心里和生理两个方面来构建,孩子在经历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来构建自我。蒙台梭利认为这个时期发生的事会影响到将来我是谁,SELFCONSTRVCTION(自我构建) 孩子自我构建的过程是发生的事会影响到你将来你是谁,儿童是成人之父。CHILD  IS THE FATHER OF MAN(儿童是成人之父),很多事情是发生在0-3岁,我们所有的这些人都得去为孩子准备环境。

全世界的孩子具体相同的方式,各种语言在差不多的时间说话

在差不多的时间对周围的环境有意识,好像这中间有一个人在引导着孩子发展,就像有个指挥家,12月的孩子就会学会走路 ,所以蒙台梭利的教育具有普遍性。蒙台梭利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知识,        通过吸收性心智,每个人都有他的方式,这一切都取决于他独特环境中独特经验让孩子变成独特个体,每个新生儿都有充分的潜力,可以发展成独特的人。这种潜力蒙台梭利称为星云,就象是像云彩一样照耀孩子,这种潜力通过于环境的互动会慢慢消失,吸收性心智可以使这些潜力和星云去得到充分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潜力,但潜力会因环境的不同发展也就不同,所以对于人类发展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成人要注意,6岁以下的孩子所具备的吸收性心智是很早很早就具备了,但成人忽视了这一点,不注意孩子的自身发展,不注意这种天赋,  孩子们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常常没有意识到这种天赋,孩子通过吸收性心智的作用,不光吸收到环境还吸收到我是谁,当然还需要一个角色模范,孩子看到的这个角色模范就是成人,可以帮助他成为自由的人,当然还包括内在的心理层面的因素,因为他需要成为人,但不知道人到底是什么,所以他需要一个指导来告诉他人是什么,担任指导的就是在他周围的成人,所以孩子周围的成人内在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要引导孩子知道什么是人,仅仅知道是不够的,每个人都要经历自我转变,变成一个能够成为最好的那个人。要想成为最好的人是在0-6岁这个阶段的运作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在生命的前三年,玛丽亚蒙台梭利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都存在社会的不公平,这个不公平是指很多孩子出生在贫困的环境中,很多孩子出生在很富裕的环境中,这个富足贫困是指环境能否提供孩子感官经验来决定的,并不是靠贫富来衡量的。成人会挣扎,因为世界上所有的小孩都不应该经历身体的饥饿,并且他们也不应该经历精神的饥饿。所以说全世界的成人必须努力工作,以免孩子受到饥饿,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台梭利要说:教育要从初生儿开始,每个孩子都有通过准备好的完备的环境让自己得到发展的权利。教育从出生开始,每个孩子都有让自己发展的权利,通过在一个准备好的完备的环境。

   

吸收性心智定义

当你阅读蒙台梭利相关著作时会遭遇到一些词,这些词在蒙台梭利专业内容里头,似乎是有定义作用的,她开始使用这一些词的时候,以当时历史架构而言,是不太可能有她这种使用方法的,当然现在有一些已经是普遍的使用。

荷尔蒙:年龄越小,荷尔蒙就越强烈,比如蜡烛,开始燃烧时火苗很旺,越燃烧火苗越小,这说明荷尔蒙越少,荷尔蒙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荷尔蒙使孩子建立自信、自尊、自我依赖。

牧内美:是一种潜意识的记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单独细胞里,每天都有细胞死去,新的细胞产生,人在出生时都是细胞组成,每一个细胞都存在记忆,比如肝细胞、心脏细胞、因为这些细胞具有潜意识的记忆,那么他就会循着它们的规律去运作,如果不按应该运作的方式去运作,人就不正常,这些潜意识的记忆就会给孩子一种模式并按其发展,假如因为环境的原因导致潜意识发生记忆发生混乱,就会影响孩子的发展。

精神细胞:有点象神精元的一些联接,这种联结是与环境的互动而产生的,玛丽亚蒙台梭利那个时代,不知神经元的理论,只知道神经的链接。有的人听说过大脑的弹性,3岁以下的孩子大脑的弹性因为与环境的互动的程度不同会改变大脑之中精神细胞的任用。

星云:孩子与生俱来的潜力,这种潜力是大自然给人的天赋,通过这种潜力,人才能得以发展,只有与环境互动才能获得发展。

摘录:《吸收性心智》

P26:儿童出生时就具有各种内在的积极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必须通过环境中的可能性来发展。我们认为这种推论是合情合理的。

儿童出生时空空如也,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不具有任何心里特质,没有先天的运动能力,但是他本身具有各种决定其发展的潜能,这就是他能够在周围的世界中形成自己的特点。

P30:社会和道德习惯形成一个人的个性、等级情感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感,并使一个人成为典型的印度人、典型的意大利人或英国人。而所有的社会和道德习惯都是在幼儿期通过那种神秘的心里力量形成的。心理学家称这种心里力量为“记忆基质”。

P31:因此,在今天我们必须把儿童看作是一个联合点,一个连接不同是嗲、不同文明水平的环节。幼儿期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当我们向汉族入新的思想以改善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或者向其民族特征注入新的生机时我们必须把儿童作为我们的工具;因为成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我们真的渴望在大众中更为广泛地传播文明之光,那么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求助于儿童。

P33:因为虽然儿童没有预先建立固定的行为方式(而动物却有),然而他却一定具有创造这种行为的能力。虽然没有隔代遗传记忆来引导儿童,然而他却将经历充满潜在能力的各种无形的星云欲望;而且它们会起指导作用并将儿童在其环境中认识的人的行为行使具体化。

因此儿童在出生以后不得不把社会群体的所有这些时间并入他的生活。他出生时并不具有这些实践能力,他不得不从其外部世界中吸收进来。幼儿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这种适应工作,以代替动物胚胎中呈现的那种遗传行为模式。

尽管他已经出生但仍然过着一种胚胎生活,这是他所建筑起来的好像只不过是一个“人的本能形式”。

P35:因此只能有一种教育和训练幼儿的方式。

P36:所有婴儿在达到人的正常身高以前有着相同的心里需要,都遵循着事物发展的相同顺序,我们所有的人都要经历相同的成长阶段。

只有建立起各种法则和决定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的自然才能够支配所遵循的教育方法,这是由自然的目的决定的,既要满足各种需要和建立各种生活法则。

这些法则和需要一定是儿童本身通过其自发现象以及所取得的进步而表现出来的。他的平静与欢乐、精力的集中以及其自由选择反应的坚定性都证明了这一点。

P38:对我们来说心里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通过从环境中得到的积极经验改变其结构;另外它是受星云不同的、特殊的种类会阶段的能量“策动”引导的。

P39:灵敏的星云就像体内形成中的受精卵的遗传基因条件一样决定着新生儿的正常发展。在这方面,我们不应只是谈论怎样关怀1岁或几个月的儿童,更不应将这种关怀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健康方面。我们的目的要建立一条对有能力的母亲和普通的家庭都至关重要的原则,为了照顾好刚出生的和刚出生几天的儿童,就必须有一个严格而又确切的特别准则。

第八章    儿童对独立的获取

P44:幼儿心理学中,该术语的含义就更为广泛。它指一种控制生长的机制。该机制能保障整个生物体乃至在生长刺激方面的发展平衡。阿诺德.格塞尔没有下任何确切的定义,却发展了这个概念。然而,如果我对他的意思理解正确的话,那么,他强调的是:个体的成长受到固定法则的支配。这些法则必须遵循,因为儿童“具有决定怎样学.学什么,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着什么时候学的多半是天生的体格特性和趋势。”

换言之,格塞尔说儿童身上具有不为教育所影响的机能。

第九章  人生初期

P46、P47、P48.如果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进步,那么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幼儿的吸收的心理是不断从环境中射入营养的。它必须如此,并且必须用摄取的营养来滋养自己。因此,在人生的初期,我们必须尽力使环境变得趣味盎然和富有吸引力。

    正如我们所知,儿童的成长要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他周围的环境对其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只不过作用的太小有别而已。但是,环境在其他任何阶段的作用都不能与其在幼儿刚诞生那个阶段的作用相提并论。

    我们必须注意婴儿周围的一切环境条件,使他不受排斥,不产生退化行为,要使他降临其市的世界变得对他有吸引力。这对他完成吸收的重任是很有帮助的。他的进步、成长和发展都依赖着这种吸收。

在人生伊始的头一年里有很多不同的时期,对每个时期都应特别注意。第一个时期,即婴儿的诞生,是非常短暂的。在此,我们不想赘述各种细枝末节,我们只指出某些基本的原则。最初几天,婴儿必须尽量与母亲保持接触。温度、光线、声响等于诞生前各种条件的对比度不能太大,因为母亲的子宫非常宁静、黑暗和温暖。对触摸和移动婴儿也有严格的规定。应尽量少触摸婴儿,不应给他穿任何衣服,应该把他放在一间没有穿堂风的房间里,室内必须有充足的热量,使他感到温暖,应先将他轻轻地放在一张类似吊床的鸭绒垫上,然后再抱起他。千万不能突然抱起或放下,动作一定要温柔,就像我们在对待伤员时那样。之所以如此,并不仅仅是因为考虑到他的健康。母婴向同-躯体上彼此相连的器官一样受到护士的精心护理。这对儿童适应世界极为有利,因为就像磁的吸引一样,母婴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母亲身上会散发各种无形的力量,幼儿对它们颇为习惯。在适应世界的困难时期,它们对他是一种极大的帮助。拥当于她而言,婴儿只是改变了一下自己的位置;他现在是在其体外,而非体内。但是,其他的一切还是依然如故,且他们之间的交流或联系仍然存在。

我们发现在很多细微之处,成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在儿童看来可能会适得其反。

    过此阶段儿童就能镇定自若、轻而易举地适应环境。他开始迈开步伐,走上我们所说的独立之路。他张开双臂去拥抱环境。他兼容并蓄各种风俗,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

他的双眸晶莹明亮,充满着热切的希望。我们必须牢记,如科学近来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双眸并不仅仅受光线的影响。他压棂儿不是消极被动的。在兼容并蓄各种印象的同时,他还在世界中积极寻觅各种印象。

儿童受到了特殊的恩赐。她对视野中的一切事物都会给予注意,他会一律加以吸。儿童会交得热爱和喜欢所有的东西。我们发现,在每一种生命中都存在着一种吸收和模仿的能力。只不过,在上述的昆虫和动物中,它是一种生理的能量,而在儿童的身上则是一种心理能量。儿童是在婴儿期,凭借其幼稚的能力,获得其独特的个性特征的。如语言、宗教、种族等。即使适应世界的方式,在该世界中他寻找到其自我。在此过程中,他感到非常愉快,其心灵也日臻成熟。

第十章关于儿童的语言

P54:每个儿童,在他生活的某—特定阶段,都能徒然说出许多发音完全正确的词语。即使是接近哑了的儿童,他也能在3个月内容易地学会运用名词、动词、前缀、后缀的各种变化形式。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每个儿童年满2岁时。

第二十五章    顺从的三个阶段

P116:人的意识力的发展是出自一种普遍的生命力(“本能”),这种普遍的力量不是物质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生命本身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