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简友广场想法

读书笔记|《打开》★★★★★

2022-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_罐头_

周濂;三联书店

784页,450000字;阅读时长:15小时5分

2022年第17本。

全名是:《打开: 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作为我的第二本入门哲学书,也是2022年第一个月最后一本大部头,算是给牛年的尾巴画了一个丰盈的句号。

忘记出于什么原因,一把岁数哲史盲突然想看哲学书。

前些日子看完《刘擎现代西方思想讲义》,当时的感受是对我这种哲学盲来说,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

看完《打开: 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感受是哲学盲从窗口爬出去了,左顾右盼,原来新世界这么大啊~~

如周濂在序里写的:

哲学始于惊奇,有惊奇就意味着有不解,有不解就要求理解。

有人会问,理解了又怎么样?我的回答是,理解的确不会怎么样,理解本身就是最大的馈赠!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要恢复你好奇的本性,拓展你的人生广度,增加你的人生深度,学会与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最聪明的头脑进行直接的对话。

开读之前,看到目录里满满当当的名字和理论还是挺怵的,做好了疯狂记笔记,硬着头皮啃下去的思想准备。

但实际这趟“哲学入门之旅”却很愉悦,相比“哲学课”,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旅行。

一场安排的满满当当的16天境外游,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开始,一步步的跟着导游(作者)认识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智者派、再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再到中世纪的伊壁鸠鲁学派、怀疑主义、犬儒主义、斯多亚学派……

后半段旅程则是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休谟、康德、霍布斯、卢梭、黑格尔、尼采、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

每个人名/流派的背后,都是不同的概念和思想,但这一趟走下来,却不觉得乏味和枯燥。

说来奇怪,与之前看其他知识类书籍的感受不同,以前都会试图自己每章做个小总结一二三,但在本书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想要“记住”什么的念头,甚至都没有拿过笔在书上写过批注。

依然是疯狂画线加标注,但脑子却不会特意停下来去总结什么,记住什么,反而是顺畅的跟着作者的文字一步步的往前。

自己也难以相信,居然会看“哲学书”看得手不释卷。顺畅、有趣、新鲜……就像一个不认字的小朋友,第一次看到连环画的新鲜感,好几晚上都冒着失眠的危险看到兴奋至失眠。

阅读过程中,一直在和小伙伴们呼喊“《打开》太好看了~快来看啊!”

也有人问道《打开》和《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的难易和差别。

内容侧重的时代不同:

《打开》是西方哲学,上册都是古希腊哲学和中世纪哲学,下册是近现代哲学。

《刘擎》是从“现代”开始讲起的,除了哲学,还有政治学、社会学的内容。

《打开》的第83节才开始讲尼采,刘擎是从韦伯和尼采开篇的。

体量不同,风格略有不同:

字数上来说,周濂这本是刘擎的2倍+,可能因为篇幅原因,所以在阅读体感上,刘擎也更紧凑一些。

刘擎的“得到”风格很重,概念很多,每一章节都有提炼和概括,反复出现的记忆点和记忆地图基本都是“概念”和“总结”;

周濂更“喜马拉雅”一些,线性讲法,举例也更加偏向生活,更加口语化,记忆地图也偏向观点的长句。

观感不同

《打开》里有很多作者的解读和观点,有些是正经八百的解释词句,有些是生活场景或举例,也有一些纯粹的个人见解和态度。相比《刘擎》,《打开》中的作者想法更多,也更生动。

我很喜欢有“主观态度”的作者,尤其是这种在转述、解释、梳理众多思想巨匠的内容里,穿插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是一件让学问变得有温度、真实的担当。

核心观点太多,几百条画线和标注,句句都核心,句句都能砸吧出小作文来。

除了舒适的阅读体验,收获有三:

一、

哲学是一个动词,真正的哲学不是让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周濂

这些哲学家的思考结论重要么?很重要。但了解这些结论和观点,要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去了解,以及,哲学家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是更值得学习的。

三、

研究哲学如果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地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它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它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那么它有什么用呢?——维特根斯坦

最后,还是用周濂在序言说的这段话,作为“为什么要看哲学”的回答。

通过学习这门课,可以打开你的视野,打开你既定的思维模式,打开各种思考的可能性,让你从一种教条的、沉闷的、僵化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重新用一种充满怀疑的、审视的、好奇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对那些“习焉而不察,日用而不知”的事物进行追问与反省。

强烈推荐~~

以及,我好喜欢维特根斯坦;

再以及,刘瑜和周濂居然是两口子~~哎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