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都是为你好”逃离宋倩这样强势父母,武志红:戳破苦情文化陷阱

2019-08-23  本文已影响1人  人間十二悅

#畅谈影视剧教育观#

最近家庭教育影视剧层出不穷,《小欢喜》也播放到了最高潮,网友一直期待的英子跳河也播放完了。

英子一直就是压抑的,被妈妈全方位的管制着,但是还是会很懂事的努力去理解妈妈,去迎合妈妈。

后来英子重度失眠,早上出门去散步也在杨杨家的门口碰到了丁一,丁一说自己是英子妈妈上一届的学生,后来还祝福英子能睡个好觉。

只有丁一知道英子睡不着的痛苦,因为丁一就有同样的经历。

后来丁一就在书香雅苑的楼上跳楼了,还好没有性命之忧,但也给本就脆弱的英子深深的一击。

这样的丁一像极了现在的英子,英子也是非常爱天文,妈妈支持她学天文,却强势的不肯她去南京大学天文系。

无论她怎么努力得到的都是不支持,甚至妈妈用我都是为你好来说服自己。

让英子情绪郁结的不只是宋倩控制欲的管教,还有她灌输给英子爸爸的形象。

宋倩是自傲的,她是精英女性,事业成功在一家教育机构当金牌导师,可同时她是有非常大的缺陷的,这个缺陷就是乔卫东留下的,也是她自己留下的。

她认为自己的婚姻就是失败的,离婚后所有的爱,不仅是母爱甚至是对男性对老公的爱都放在了英子身上。

她希望英子不要走错一步,不要布自己的后尘,所有事事替英子安排规划,但这些规划她从来没想过是自己要的还是英子要的。

做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想要让别人为自己而活,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圆桌派》节目中,窦文涛和李玫瑾老师还有蒋方舟讨论一个话题,就是跟孩子沟通不简单。

李玫瑾老师提到孩子都是父母的折射,窦文涛也非常认可这个说法,他认为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成年人精神都有种种的问题,成年人都没有完成成年化的过程,如果大人都是人格不健全的人,甚至一肚子牢骚,黑暗会非常影响孩子的健全人格。

比如很多的父母老是会说谁谁家的房子真大呀,我们都是为了你,你将来就要出人头地成龙成凤等等,灌输给孩子的也都是功名利禄。

李玫瑾老师也举例,中国的很多家庭如果离婚,甚至在还没离婚的时候,父母一方就会开始给孩子灌输对方不好的信息,很多单亲家庭中父母会无意识甚至是有意识地说对方的不好。

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没有意识到孩子就是有双方的血脉,如果教孩子恨,会导致孩子分裂。

就像宋倩一样,她严格的只许乔卫东一周看一次英子,而且从心里不希望英子和爸爸亲近,偶尔的时候也会在英子面前说乔卫东不好的地方。

对于英子而言,一方是爸爸一方是妈妈,两个都是亲人,就像英子说的,你那么讨厌爸爸,那我也有爸爸的一半的基因,你也应该讨厌我呀。

英子对爸爸的亲近都只能瞒着宋倩,虽然宋倩没有教英子恨,却让英子不知道自己对爸爸的爱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如果对爸爸好一点心里就会对妈妈有愧疚,可是 内心又非常渴望爸爸的爱,这是矛盾的。

中国家庭真的太喜欢用愧疚感来教育孩子了,我都是为了你好,你应该感谢我,我付出那么多你不应该加倍回报吗?不应该有愧疚感而奋发图强吗?

而中国孩子大部分在这的教育和环境下也根深蒂固的认为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应该先顺,满足父母的愿望和期望还有各种要求来消除内心的负罪感。但这样的孩子都是自我压制的。

但是不是为真正自己的快乐而为的事又有多少快乐,消除了一部分负罪感,又会迎来另一部分的负罪感。如果全听父母得或者用这种负罪感来生活,那么就会自我压制,压制得久了就会反抗,或者积郁在心里。

就像宋倩,她希望英子听她的,用自己的爱去捆绑英子,如果没有英子跳河的反击,那么英子的人生就会被宋倩死死绑住,从毕业工作到结婚生子,没有丝毫自由。

我在2007年的一部剧里面看到过这样一个言论,男主父亲住院,医生最后通知是醒不过来了只能氧气吊着,男主问医生第一个问题是:“我能如何让我的父亲走得轻松点”。

这样的思想在中国是万万不能的,不过男主在伦敦待了十多年,思想相对西化。

男主和母亲就养儿防老进行了讨论,男主认为如果你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那就是交易,如果是交易那么就不要标榜母爱多么伟大。

这样的观点在现在看来都太过于前卫了,他批判传统文化,传统世俗,他可能在亲子关系上过于理性,但细细看来又并无道理。

武志红老师在《圆桌派》这个节目中也曾经说过,很多父母会用亏欠感来教育孩子,父母会说养你这么大你需要报恩,所以你都得听我的。

我知道我们大部分得父母都不会真实得说出你得报恩这样得话,除非到了关系是在要破裂得时候,但是大部分的父母会用一招管住你那就是情感绑架,还有道德绑架。

我知道我们大部分得父母都不会真实得说出你得报恩这样得话,除非到了关系是在要破裂得时候,但是大部分的父母会用一招管住你那就是情感绑架,还有道德绑架。

传统文化中父母之恩无以为报,借用《天道》男主的那句话说,如果需要报恩的父母情那就是交易,如果是交易就不要标榜父母之情有多伟大。

大多数管教严格的父母可能都有这样潜意识的心理,你是我的,而不是完整的独立人格,甚至父母本身也不是完整的独立人格。

宋倩从离婚后,就已经不再是独立完整的人格了,所有她把自己的人格依附在英子身上,英子好就是自己好,英子不好就是自己不好。

但每个孩子都需要健全完整的人格,不然就会分裂或者会感觉自己空间被侵犯,但由于这个侵犯的人是自己最爱的人,而不敢反抗,才一点点将原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出去。

英子的中度抑郁症和焦虑症,就是宋倩逼的,她用自己不完整的人格逼迫英子让出属于自己的空间,她用言语以及行动让英子觉得亏欠自己,觉得对于想与父亲本能的亲近是对不起自己的妈妈。

武志红把这中方式称作为“苦情文化”,大部分的父母会通过两种方式让孩子听自己的,一种是威逼,一种就是“苦情文化”。

那么这个复杂的问题该怎么解呢?

武志红认为:第一,戳破他们“苦情文化”的巨大陷阱,说的再多无非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听自己的,戳破这点后再告诉他们:“凭什么听你的”。

如果按照这样的话语下去,势必会吵起来,但武志红老师认为就是得吵起来,只有这样才管用,他把强势管制得父母和抗争得孩子比喻为“宗主国”和“殖民地”,殖民地想要独立那就得吵起来。

第二,殖民地想要反抗获得独立,不要先搞流血起义。谈恋爱工作婚姻这些大事反抗就是流血起义,先从小事吃喝拉撒开始,你只想吃一碗饭,你妈非得让你吃两碗,那你就从这件事开始,如果你在这一件事上获得了独立,通常就意味着你获得很大得独立空间。

就像宋倩逼着英子吃海参,如果英子懂得这就是侵占,懂得从这件小事开始做自己想做的决定,坚决对宋倩说:“我不爱吃海参”。也许不会得抑郁症。

从点滴小事上塑造自己独立的地位,再从大事比如谈恋爱结婚工作这些事上就会变得简单很多。

在我们的父母那一代,更多的是家庭家族观念,一个家族的权威就是长辈,比如婆婆老爷子,一个家族的兴衰也是由这个权威者创造,所以晚辈做的更多的是听话,顺从。

但是到了现在这个年代,我们不再是以家族为单位,而是以个体为单位,那就会更加强调个体意识。

亲子关系有很多种方式,但是就对于宋倩这种强势的关系而言,如果你想要独立,那就得从意识到开始就从小事争取自己得独立地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