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死生门》巴以行走观察,血和泪的真实记录
一口气读完轶君女士的大作,除了对战争、和平、生死的思考,最大的感慨:记者真正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向各条战线上的记者由衷的致敬,特别是冲在一线的战地记者!
她说,“记者总是从别人身上榨取故事,然后走掉。我总有穿上裙子、正常生活在彼岸的一天,他们呢?”
我靠文字和图片想象那些战火纷飞的场景,想象他们经历的苦难,但无论表达出怎样的理解,那些只是我们想象当中以为的理解而已。感同身受或许是世上最难的,哪怕人们已经尽力了。
日复一日的战火纷飞,不知何时结束的提心吊胆的生活是他们的日常。
问难民为什么不离开?他们说,那里是家,离不开,留不下,也舍不得。真是无力的宿命感。(看到他们的回答,我也在问我自己,如果是我,我会离开吗?我能离开吗?我觉得我不能。我爸爸妈妈还有奶奶,离不开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他们生于这片土地,也会选择长眠于这片土地;我的弟弟是军人,他只会扛着枪往前冲;有家人在的地方才是家,有归属感的地方才是家。有国才有家,如果国家不存在了,世界再大也没有我的容身之地,因为只有我的祖国会包容我,收留我。)
记者每天在那里观察、挖掘,全身浸入当地失序的环境,又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建立在那种环境下独特的三观,还要保持足够的清醒。感谢有君君这样勇敢的人去冒险深入观察记录,让我们这些胆怯的人得以窥视一二。
战争的错误就在于,没有任何人是赢家。被战争所摧毁的东西,远远不止生命和金钱。
爆炸、死亡、葬礼,爆炸;死亡、葬礼……在这片土地上,伤害无时无刻不在发生,when killing is easy,人的生命仿佛变得廉价。
假如灾难变得避无可避,人要么暴怒,要么颓废。当人体炸弹变成“爱国理想”,当碎尸满地变成日常,当赴死变成“如常”,那些被仇恨的,同时是施害者也是被害者,在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
是什么样的生存环境,让一个孩童从小立志当一个人体炸弹?有人说,童年是一生的底色。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地区,人命如草芥,为什么会想当烈士?是因为随时可能被炮弹打中,而选择成为“人体炸弹”,在他们看来,或许是生命比较有意义的一种逝去方式。起码是主动选择的,而不是被动的。
太难受太窒息了,在这种如此直接的残酷的鲜血淋漓的现实面前,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只能反复追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人要这样?
身处和平繁荣的社会的我,无法理解为何年轻孩子的死亡也能是一件欣慰的事。他们说,“天堂里什么都有,你在人间没有的,天堂里都有……” 现实的世界得多苦啊,死亡反倒是尊荣生活的入场券...
读这本书,才知道原本主观以为的“苦难”这两个字其实远远比自己了解的更宽更广更深刻。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存在。
残害仿佛永无止息。这两个民族,像两股劝不开的绳,最后捻作了灯芯,烧灼对方,也在烧灼自己。
他们将生活过成了死亡,无望的日子,荒凉的土地,没了生机,活着只是数着日子随意打发余生。
那片土地上的争端还在继续,我有幸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感谢祖国守护,让我免遭战火荼毒!
愿世界和平,愿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幸福安宁,愿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