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纪事(四)

2020-12-09  本文已影响0人  染秋霜

                                              (四)

    父亲和母亲都是完小毕业,在当时的村里算是有文化的人。他们的婚姻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谈不上有多深的感情,但一辈子忠于对方,勤俭持家,孝敬老人,疼爱孩子,重视教育,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他们虽然看起来性格差别很大,骨子里其实是一样的人。善良,本分,勤劳,从不占人便宜,不会欺负人,但别人若欺到头上,也绝不会屈膝逢迎。人,总归是有血性的。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也影响了我们。我们不惹事,也不怕事,与人为善,不卑不亢,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处,也能咬着牙扛过去。

    父亲做了半辈子生产队会计,一辈子木匠。

    小学毕业后,奶奶觉得男孩子应该学一门手艺,就逼着父亲去学了木匠。学木匠天天拉大锯,很辛苦。每当父亲偷懒不想去了,奶奶都把他揪起来骂一顿再亲自送去。后来父亲出徒了,这份手艺成了他一生安身立命的本事。所谓严是爱,宽是害,大概是这个意思。

    后来生产队缺会计,可能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就让十几岁的父亲去记账了,直到八十年代生产队解散,父亲才成了专职木匠。生产队的账目其实不是很复杂,主要是给社员记工时,然后折算成工分,到年底结合生产队的经济状况,再把工分折算成现金。扣除已经分到手的粮食等物品,劳动力多的家庭有结余,可以从生产队分到数目不等的现金;劳动力少的家庭,辛苦一年还欠着生产队的,还不上的挂在账上,就成为陈年积欠。

    会计的工作环境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有专门的一间办公室,冬天生着炉子,烟囱下部烧得通红,很暖和。有一个叔叔家里穷,冬天没有棉裤,经常跟着父亲在办公室取暖,他长大后当了工人,说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很是感激父亲。我们有时候从家里端了咸鲅鱼豆腐去炖,一锅能吃好多天。我最喜欢把蜡笔扔到炉子里,或者用蜡笔在炉子上划线。蜡笔遇热就会变软,散发出香甜的味道。炉子盖上也可以烤地瓜。地瓜切厚片,等炉盖子热了放上去,看着变色了翻面,等翻过三四次就熟了,外皮焦黄,里面绵软,有特殊的焦香味,比煮地瓜好吃一万倍。

    父亲的字很漂亮,账目清楚,社员去对账也很有耐心,一笔一笔给人解释清楚。二十多年,他从来没有给我们家多记上一分钱,所以即使再刁蛮的社员也找不出诟病我们家的理由,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木匠分细木匠和粗木匠。细木匠会雕刻描花,是精细活,像齐白石就是做细木匠的。我父亲是粗木匠,就是做普通的门窗家具等,有时候也帮人做寿材。老木匠做的都是榫卯结构,纯手工,基本不用钉子。粘合是用水胶,就是驴皮胶,黑色透亮的碎片,和阿胶差不多。抓一小把放在专门的小铁锅里熬开,趁热涂到需要粘合的地方,干了很结实。

    木工初期先要用锛把木材表面的突出物劈去,再用大锯剖成厚度适中的木板,早期没有电器,全凭俩人用长条锯一下一下拉动锯开。父亲和母亲经常整夜整夜拉锯剖木板,有时候我们半夜憋醒了,院子里刺啦刺啦的拉锯声就像催眠曲,又陪我们沉入梦乡。早上,地上一堆锯末,墙上一排木板,父母早又出工去了。后来镇上有了木器厂,可以用电锯加工,拉大锯的声音才彻底消失了。

    等木板干了,就可以根据需要准备木料了。一根长条凳,放上木板固定,转动墨斗打上墨线。我负责干的活就是把墨线拽一下,墨线一回弹就清楚地留下一条笔直的黑线。然后父亲顺着墨线把多余的边角料据下来,再用刨子把木料修理成理想的模样。刨子推动的时候,薄薄的木片卷成一朵朵花落到地上,不一会就满地盛开了大大小小的刨花,木头的清香也随着弥漫开来。

    父亲干活实在,客户家有些弯弯棒棒的木料,他费些功夫也尽量给人用上,桌凳坏了也帮人修好,剩下的边角小料有时候也给人做点掏灰爬子蒸锅架子什么的,他做的门窗家具结实耐用,价钱也不太计较,所以找他的人很多,但也要一家家干,取不得巧,收入也不是很高。

    八九年,哥哥结婚,因为前几年刚盖了新房,家里欠了一些债,父亲一个人离开家乡,到淄博桓台的索县建筑队去打工。那时我们当地的木工一天工资是七块钱,父亲在桓台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工资是十一块钱。年底回来,父亲瘦了很多,据他说在工地上几乎天天吃炖豆腐,做饭的厨子是老乡,还多给他舀上半勺。再好的饭天天吃也很让人崩溃啊,更何况工地的大锅饭,又能好吃到哪儿去呢?有一年我们小区盖新楼,工人们就住在树底下搭的工棚,低矮,潮湿,我看了特别心酸,当年我父亲在外面也是这样啊!

    父亲回来后还是在建筑工地做木工,直到六十岁,非霍奇金淋巴瘤找到了他,连头带尾纠缠五年,父亲走了。陪床的那段日子,是我们父女聊天最多的时候。昌邑汽车站的报亭有一份报纸,叫《旧闻》,纸质泛黄,内容都是过去的新闻、故事,几乎没有插图,也没有广告,内容量比一般报纸都大,每次去我都买上一摞,全病房的人都看,父亲也兴致勃勃地跟我讲以前的事。他小时候跟奶奶逃难,过河时落到水里,幸亏大舅姥爷把他捞出来,顶在脖子上上了岸。还有解放前夕我家院子里住了军队,满院子都是战马,九岁的姑姑从马肚子下面钻过去,到西院的小卖铺拿糖给他吃。他说的最多的是艰难岁月中那些温暖的回忆。那是他真正闲下来的时光,也是我们最揪心的日子。

    他一辈子只会挣钱,不会花钱,拿到报酬就全部交给母亲。母亲让他拿点零钱用,但即使他兜里有钱,在外面饿了连个火烧也不舍得买。他一年花钱的时候就是赶年集买对联和鞭炮。他对谁都笑呵呵的,很少发脾气。他是典型的农村男人,不会做饭,也不大会体贴人,但他是个好人,是个顶门立户的大男人。

    母亲在娘家是最小的孩子,小时候身体不好,十多岁了舅舅还背着她。也许每个人该生多少病是有数的吧,母亲长大后身体很强壮,无论在队里还是在家里,干活从来不甘人后。无论多累,她都唱着歌,说说笑笑,忙完了倒头就睡,睡醒了又是风风火火的一天。

    家里六口人的地,基本上是母亲在忙活。七十年代粮食产量低,不光缺吃的,柴火也艰缺。母亲早上四点多钟就出去搂树叶或干草,背回满满一大筐,匆匆忙忙吃完饭,就去队里出工了。生产队的活没完没了,掘地,整地,锄地,下种,薅苗,割麦子,出地瓜,掰玉米,她和男人一样不惜力气。晚上回到家,还要洗衣服做鞋子,终年没有休息。

    母亲最好的时候应该是在生产队的粉坊那段时间。我们村的山地适合种地瓜,个大,面多,淀粉含量高。做粉是把地瓜在一个大槽子里用很锋利的铲子铲碎,然后放到布包袱里过滤。上面一个包袱是碎地瓜,下面一个包袱接淀粉水。等干了就是一个个半圆形的淀粉块。然后可以做成粉丝、粉皮,也可以做成琥珀状的凉粉。母亲他们几个人说说笑笑在一起,晚上忙完了,还可以炒粉条吃,虽然辛苦,但很开心。

    母亲也曾尝试过做小买卖,听人说煮嫩玉米去潍坊好卖,她挑选了最好的玉米煮熟坐火车去潍坊卖,结果人家潍坊人买的都是带着玉米皮的。她煮的去掉了皮,虽然洗的很干净,但终究不被信任,最后还是背回家自己吃掉了。

    母亲最自豪的是八十年代修公路,那时候修路全凭人力撒石灰。撒一米路挣七毛钱,母亲和父亲每天扛着铁锨步行好几里路,承包上百米任务,赚几十块钱。虽然戴着头巾,回家头发眉毛都是白的,但母亲很高兴,因为终于挣到钱了,家里的经济状况因此得到了改善。

    母亲是一个很感恩,能吃屈的人。奶奶心疼我们,但做饭给父亲和母亲吃有时候就有些不情愿,几乎每隔半年就要闹一次情绪,找茬和母亲吵架。母亲从来不和奶奶吵,奶奶骂,她就笑。奶奶赌气不吃饭,她就请能和奶奶说上话的亲戚或邻居来劝,打了荷包蛋托他们端给奶奶吃,等奶奶气消了事情就过去了。其实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奶奶和母亲吵架,等她们都走了,奶奶就和面擀细面条,她一碗,我一碗,雪白的银丝面,碧绿的小葱花,闪闪烁烁的小油星,又好看又好吃。

    柴火少,我们兄妹跟爷爷奶奶睡,冬天我们有炕炉子,做饭也都在我们那边的锅烧,我们的炕上很暖和。父亲和母亲的炕上几乎不烧火,冰凉冰凉的,冬天暖瓶都能冻破。后来母亲一直腰腿不好,和年轻时一直睡凉炕有很大关系。但母亲从不抱怨。她经常说,只要奶奶对你们好,你们能享福,大人吃点苦不算什么。

    爷爷有一年冬天生了一场重病,尿不出尿,医院都说不行了。父亲不在家,母亲借了辆板车,请二伯和她一起把爷爷拉到了十五里外的水库医院。很幸运,遇到了水库医院的名医李大夫。打上针以后,爷爷哗一下尿出来了,棉裤被褥都湿透了。冒着寒风,忍着刺骨的凉,母亲拿到水库洗干净晾好,又连夜步行赶回家给爷爷拿衣服,来回三十里,是母亲一步步量完的。医院陪床的都问爷爷:“这是你闺女啊?”爷爷说不是闺女,是媳妇,周围人都对母亲赞不绝口。奶奶晚年生病,母亲尽心尽力伺候,想吃什么做什么。奶奶有时候便秘,憋得难受,母亲用手帮她抠出来,也不嫌弃脏。

    母亲对待别人也很热心,脾气急,但讲理。。队里有一家男人不在家,孩子突发疾病,母亲和另一个阿姨轮流背着孩子一路狂奔送去医院,救了孩子一命。外村有个补盆子的小贩在我们街上营业,有个醉汉故意找事欺负人家,母亲冲上前大声喝止:“你这是干什么!凭什么无缘无故就打人?他是俺家亲戚,你再打他试试!”醉汉虽然犯浑,也认识母亲,半信半疑地走了,小贩千恩万谢收拾东西跑走了。

    母亲有文化,能读书,爱学习,一辈子亮亮堂堂,积极向上。她看大的三个孙辈都考上了大学,孩子们都知书明理,追求进步,是母亲的骄傲。现在母亲快八十岁了,哥嫂都孝顺,母亲安享晚年,这是她的福报。她劳作了一辈子,到老也不服输。前几天回家,嫂子说母亲到做工艺品的小厂房干活去了,天快黑才回家,说也不听。但母亲很高兴,说活儿很轻快,就是往小瓶里装碎嘎啦皮,三分钱一个,她十三天赚了四百多块钱,有人聊天,还能赚钱,上哪找这样的好事啊!

    唉,要强的人自食其力就是最幸福的,只要母亲高兴就好啊!应该感谢工厂的老板,肯雇佣八十岁的老员工,这是和政府发放养老补贴一样的惠及老年人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