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肾足少阴之脉
《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国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支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肾足少阴之脉释文:1,关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的理解。“别入跟中”意指分出一支进入脚跟中;“以上腨内”,当对应于小腿内侧后缘,应腓肠肌内侧头部。临床中足跟痛多因足少阴经脉循行中有“别入跟中”而诊为肾虚之因,但诊为肾虚当为脏腑辩证之法,非经脉辩证。按照经脉辩证,腓肠肌内侧端与足跟内侧有联系,当腓肠肌内侧头紧张痉挛时,足跟多痛。
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肾足少阴之脉2,关于“贯脊属肾”的理解。指由尾闾末端的长强穴沿脊上行,先属肾再下络膀胱。其躯干部穴位与足太阳经穴位一前一后,又该如何解释?作为经脉循行的重要补充,足少阴经别这样描述:“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更加明确指出了腰脊与足少阴的关系,所以说足太阳和足少阴并行于腰脊。而肾经分布于胸腹部的穴位,位于离任脉最近的位置,与任脉并行。《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的分支“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与足少阴循行相类似。了解了督脉一前一后两个分支的循行特点,及足少阴经挟行任脉两侧并行的循行特点,就不难理解古人讲足少阴的有穴通路和“贯脊属肾”的内行通路,与足太阳联系起来的目的。
3,从经脉循行看肾在五脏中的作用。
足少阴经的循行与五脏中的肝肺心均有联系。临床中,足少阴经穴位除可以治疗肾阴虚所引起的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肾阳虚引起的手足不温畏寒倦怠阳痿水肿等病症外,还可以治疗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病,慢性咳嗽哮喘咯血气短等肺病,眩晕易怒视物昏花等肝病。
五脏中,脾是唯一没有直接与足少阴相联系的脏。概因脾是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为用。故无需强调。足少阴与足太阳并行于骶后,足太阴与足阳明并行于腹前,一前一后,以先天后天之说讲五脏联系划分。足少阴与足太阴共同联系的器官有心和舌本。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惶惶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着,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释文:1,关于“是动则病”的理解。
“饥不欲食”,若肾阳虚不能温煦脾胃,则即使脾胃功能正常,患者有饥饿感,但见了食物却不想吃。
“面如漆柴”,形容患者面色发黑如漆如炭,没有光泽。病色黑为肾色,形容病重难愈之象 与下文相参,当肾气已衰,病及五脏。
“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慌慌如无所见”。当理解为咳喘日久,肺肾亏虚,脉络受损而痰中带血。喝喝为气喘声,喉中痰鸣有声,见于支气管哮喘,后加坐而欲起,当理解为肾气不足纳气无根的虚喘。以上诸证病本在肾,病标在肺,肺肾同病。
“心如悬若饥状。。。”形容心慌心悸,如同人在饥饿时的感受,多见于心肌缺血早期表现。肾在志为恐,若肾气不足,则患者善恐易惊,如同被人追捕的感觉。以上诸证病本在肾或心,肾精亏虚与心血不足常常互为因果。
而查看这些变化到否归属于足少阴经病候,当看足胫内侧是否发生了气血阻逆,出现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状 由于肾主骨,故以“骨厥”总结。
2 关于“是主肾所生病”的理解。
足少阴经循行“循喉咙挟舌本”,当肾阴不足时,虚火上炎,则见“口热舌干咽肿”。足太阴病是“舌本强舌本痛” ,手少阴络脉病候则提及“不能言”。故理解为舌的运动功能归足太阴经管理,舌的语言表达功能归手少阴经管理,舌的津液输布功能归足少阴经联系管理。以便于五脏之精均上达舌面,视诊辩舌而知五脏之疾。
“嗌干及痛烦心心痛”,多为心痛的早期表现,提示心血不足心脉瘀阻。
“黄疸”因肾阳虚损,水湿内停所致为阴黄。
“肠澼”指泄泻症,因肾阳虚损,累计脾阳所致。
“痿”一指痿症,指肌肉痿软无力,肾主骨生髓,若肾虚不能营养骨髓,则见痿症。另指阳痿。肾开窍于前后二阴,若肾阳虚损宗筋失润,则阴器痿软不用。
“厥”指手足四肢不温。
“嗜卧”,肾阳虚脏腑功能下降,表现为倦怠乏力嗜睡。而肾阴不足则“不得卧”。
“脊股内后廉痛”, 足少阴唯一的外经病症,强调足少阴与足太阳的循行联系。
“足下热而痛”,当为肾阴不足,虚火旺盛所致的手足心热。描述治疗取穴的部位。足心发热当为涌泉穴处,补肾第一穴。
《灵枢·经别》: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
《灵枢·经脉》: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癃闭,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下,入足心,并太阴之经,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足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骨之下,并太阴之经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膂内挟脊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
释文:足小指下方,至足心部,有趾短屈肌小指展肌,故其病候见“足下转筋”。内踝之下,有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腱等,在前与足太阴经筋相合。其肌肉均位于小腿部的胫骨内侧,结于跟骨后上行至内辅骨下,与足太阳经筋相合。在大腿内侧,与阴器相连,又与足太阴经筋并行。后沿腰脊两旁肌肉上至后项部,复与足太阳经筋相合。故其病候有“及所过者而接着皆痛及转筋”。
“痫瘈及痉”,痫指癫痫,瘈指手足抽搐,痉指痉挛强直。这些症状均是足太阳经循行部位出现的病症,足太阳与足少阴两经密不可分,均贯腰脊,均联络肾与膀胱于体内。固有“阳病”与“阴病”,阳病即病在表,阴病指病在里,虽然还描述了阳病不可俯,阴病不可仰,但实际上无论病在表还是里,病人都不能前俯和后仰,故“在外者不能俯”指足太阳筋病,“在内者不能仰”指足少阴经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