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邪不压正》
新近上映的影片《邪不压正》,与《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一起,合称姜文的北洋三部曲。看《邪不压正》时,难免时不时会想起前面两部。看着看着,忽然想到,这三部曲其实一码事,都是讲的正邪较量的故事,片名全叫《邪不压正》也可以。
不禁宛然。
当然,也还是有区别,或者说有较大的区别。
主要的区别是,虽然都讲正邪较量的故事,到了压轴的第三部曲《邪不压正》这里,正派角色的边界外延更清晰了,不再玩儿邪亦正正亦邪的花样。比如李天然,清清爽爽就是正派角。蓝青峰周旋于三方之中,似乎模糊,其实也很清晰属于正派的角。而《让子弹飞》和《一步之遥》里面的正方,姜文就不让他们象《邪不压正》里面的李天然正得这么爽利。张牧之有个邪的“土匪”名头;马走日,用现在的话说,表面上那就是个混混,跟正派根本不搭界的模样,但通过邪角警察飞田和“衙内”武七的有力反衬,再有“郡主”武六力挺,才让观众渐渐看出来,原来这角还是个正派。
所谓角色边界外延清晰,还包括《邪不压正》对正派角色的无瑕化处理。《让子弹飞》里面正派角张牧之把黄四郎替身杀了,虽然是出于唤起民众的必须,毕竟还是有了“枉杀无辜”的瑕疵;至于《一步之遥》里面的马走日,更不必说,那就不是瑕疵的问题,而是瑕污的问题了。到了《邪不压正》这里,瑕疵或瑕污也好,正角一概不沾,李天然行侠既无“枉杀无辜”之疵,更有一体家仇国恨的绝对正义,角色正派得臻于完美。
就感觉到,到了《邪不压正》这里,姜文有了变化。
正派角色边界外延清晰属于立意的变化。
还有手法的变化。
《邪不压正》手法更脚踏实地,与故事情节游离或与故事真实脱节的纯象征意义或拟喻、夸张等手法,少到几乎没有,总体上是一部编导手法中规中矩的影片。
前面两部电影可就天马行空了。
《让子弹飞》天马得要轻些,但在情节情境进行中留下破坏感的,还是印象深刻。比如,说好了要剿匪的,突然,毫不相干的《桂河大桥》的曲子响起,张牧之,黄四郎,汤师爷并排齐步走上了舞台,这一突兀,观众想不跟着出情境都难;
《一步之遥》则天马得厉害,几近荒诞不经,最离谱的莫如大帅与武六在婚礼上美声合唱,马走日最后被那么多穿婚纱的新人围观等。
《邪不压正》也不是就没有了拟喻和象征。比如,那些连片绵延的青瓦顶和飘然其间的侠士的长短远近镜头,把文学形象的“飞檐走壁”具象或意象为美妙飘然的银幕视觉形象。这种拟喻对故事情节和情境来说,都不是游离,而是充实,不至于一下把观众拉出故事给定情境中。显然,这样的象征也好,拟喻也好,对观众来说,易理解,好会意,能接受。
裸奔着飞檐走壁天马行空的手法也好,脚踏实地的手法也好,在姜文那里,肯定都有他的讲究,里面的学问也肯定不少。但对观众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能不能理解,会意,接受。
《邪不压正》的票房肯定会超过前两部,甚至会比前两部票房总和还要高,应该不用怀疑了。
姜文变得好。
据说,姜文的《邪不压正》也包括全部北洋三部曲,都包含有很多很深的隐喻,还有人从世界国家民族历史的大视角做了解析。诚如所言,看电影相当于补习政治历史,不知道姜文是不是真有这层意思。无论如何,作为一般的观众,还是只享受故事本身而不费神揣度那么多深奥的东西好。
另外,依稀听到崔永元说,李天然拟喻的就是他崔永元。这个对号入座,应该是姜文事先没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