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_移动仓储服务设计
通常情况下,B类业务在表现手法上比不得C类业务丰富,在设计上也会遵循一定的范式作为依据,所以从纯表现层面来看,往往会给人们单调无趣的感觉。
但实际上,B类业务更加考验设计师对于实际业务、专业场景、特定人员的综合理解,需要对多种无形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有效的反映到一系列的界面设计之中,加之B类业务的专业性,设计使用每一个元素时必须更加谨慎,这样就会无形中让界面本身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这种「简单」的背后,却是更多「不简单」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B类业务的设计尚且如此,那么对于设计B类业务的延伸效率工具,则少之又少。最近有机会接触到相关业务,就总结记录下来
--------------
什么是移动仓储?
当地仓库现状
在了解移动仓储前,先了解一下传统的仓储管理,也就是当地的仓库现状,几乎处于最原始的状态,所有数据全靠手动记录,不同步、不及时、不准确是整个仓储结构的最大特征。这样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在仓储数据不断攀升的情况下,丢包率上升,数据会失控等一系列问题
移动仓储
什么是移动仓储,简单说,就是为仓储管理员提供一个PDA设备,用于整个仓储货物的管理收发。有了PDA的加入,能做到仓库信息化管理、提高仓储预转效率、能减少一线员工的工作量。(没有PDA前一半都是员工手动管理仓库收发)
PDA设备TIPS:什么是PDA?
PDA简称手持移动设备,是一种工作流辅助工具,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移动办公的工作台,能在有网络的情况下不受限于空间来处理各项工作内容,快递小哥手上常用的就是这个东西,有了它的存在,可以更高效的完成整个工作流程
仓储管理发展阶段
1.0 传统时代 - 2.0 PDA时代 - 3.0自动收发分拣
发展阶段传统仓储面临问题
先说说仓储业务的背景,仓储管理由于本身的专业性和有独特性,仓储一线员工普遍专业素质一般,工作流程会随着仓储结构的扩大而越来越复杂和细分,这些都形成了仓储业务的特征:
传统仓储面临问题设计需要面临挑战
来自当地地区:东南亚国家 当地网络环境 从业者素质 异地设计服务
来自设计师:总体流程复杂 专业术语繁多 使用时场景切换频繁
来自从业者:上手门槛较高 使用积极性低 职业素质较低
来自行业:可参考项目极少 行业标准不一 几乎无设计
--------------
怎么做出来?
1 确立原则与目标
由于初次接触如此专业化的设计,对接时也会遇到更多声音,所以需要确定一个设计的原则和目标,以便设计时以这个原则和目标作为设计依据,以免陷入不必要的困境
从项目角度,我们把对产品的设计分为了三个业务、用户和行业,所有的设计以推动业务为目标,然后是解决用户的需求,最后是为行业提供一些规范的参考。当三者发生冲突时,先以满足业务推动为先,毕竟只有跨出仓储数据化的第一步,才是完成后续工作的基础
目标层级2 梳理仓储流程
简单来说,整个仓储流程分为仓储流程与管理流程两类
仓储流程是仓库维持运转的核心,分为收货、上货、拣货、发货四个阶段,而管理流程是仓库运转的高效辅助,可以分为移库、盘点、查询等各种库内功能。由于仓储流程十分复杂,在设计之初就对这些「收-上-拣-发」的流程进行了关键功能的梳理:
步骤一 收货:货物交接、下货分拣、新品录入、数量点存、容器匹配、清点确认、发放回执、收拣待入
步骤二 上货:收入货物、寻找库位、分拣装箱、货物上架、确认数量、统计入库、数据同步
步骤三 拣货:获取订单、定位库位、逐个拣货、统一入车、逐个打包、上台出库、等待发货
步骤四 发货:货物交接、订单派出、确定数量、移除库存
通过梳理,就可以对复杂的收货流程有一个完整的认知,从纯产品概念转换成可设计落地的概念,也能在后续的设计中有效理解
3 同步专业词汇
整个PDA是由多个产品负责,在设计初期并没有对每个概念的名称进行统一,从而就会出现沟通过程中出现大量的专业且不一致的词汇,导致沟通需求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重复解释、重复理解。于是在设计PDA的过程中,我决定把相对应的概念进行文案统一,把固定概念确定下来后,与产品同步并达成共识,大大的节省了反复沟通的成本。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对仓储数量的名词统一,在常规概念中,销售数量和库存数量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仓储概念中,库存总数的概念就不单单是销售数量这么简单了,简单举个例子还有可用库存、已用库存、禁售库存、总库存、入库数量、出库数量、待入库数量等等大量的「数量」概念,而这些概念的统一,能对整个仓储流程起到极大的规范作用,大大降低理解和沟通成本
根据产品和后期的反馈迭代,基本对各大环节的专业术语进行了统一,达成了产品、设计、开发、仓库管理员、一线员工的共识。减少了大量因为文案问题带来的沟通和误解问题
4 简化流程聚焦触点
在对流程和专业名词统一之后,就可以逐步落地设计了。
在介入PDA设计之前,产品曾出过一版原型作为1.0的上线版本,整体设计几乎完全是PC端的设计思路搬运到了移动界面上,完全不符合移动端的操作规则,并且把所有的操作和展示信息排布在了一个界面上,并且由于前期采购和预算的的原因,屏幕还停留在480*800的小屏尺寸上,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信息全都挤在一起,非常不容易辨别
所以,我们首先就是把流程结构进行了重组,让信息流更加的清晰
通过设计,所有信息从拥挤的状态拆分成逐步输出的方式,每个界面只展示当前步骤最关键的内容,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这样设计明显可以见的好处有:
1.每个流程中尽可能只设置一个动作,帮助用户有效聚焦;
2.能更有效的标准化操作,降低错误率;
3.流水线化的操作流程,也适合仓储流程这样需要严谨规范的生产环境,降低了用户操作的难度;
4.从程序开发的角度,一个节点流程上出现的信息越少,需要校验判断的步骤就越少,能减少对产品性能不必要的负担
5 规范化设计
在设计整个流程时会发现,有一些功能步骤是十分相似的,只是这个功能处于不同步骤的不同阶段。逐步把这些功能提炼同化,设计成标准化的步骤并落地到设计上,能大大降低用户的理解成本,可以让用户一看到这个步骤就知道要做什么。比如,在设计时,把计数步骤、扫码步骤、列表详情结构等内容都做成了通用的形式,在仓储流程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复用这个步骤
标准化界面--------------
结果怎么样?
通过服务设计,重塑仓储流程
通过对流程的重塑,将收货、上货、拣货、出货看成一个完整的仓储周期,在不同的阶段,员工和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储物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同步和了解,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了实际使用方、产品开发、网络环境、设备现状等各方的实际情况,最终结果初步来看还是比较满意的
--------------
还能做什么?
深入挖掘,体现产品价值
通过移动化和数字化仓储流程,以任务节点的方式推动仓储任务的完成,从手工作业到电子化办公,减轻了每个一线员工的负担。单纯的一期需求只能暂时改善员工的操作体验,需要继续挖掘整个流程中的痛点,把有效的经验封装成规范化的操作,把产品的价值更有效的推广出去
触点拓展,信息无缝联动
除了PDA以外,平板设备、移动app、大屏数据版、PC后台都是可以加入多屏融合一体化设计的部分。通过不同的屏幕及对应使用者,展示和披露对应的有效信息,这样既帮助使用者快速精准的做出决策和分析,又能帮助其他终端的使用者及时了解信息的变化,使各个触点发挥最大的作用,形成信息的有效联动
纵深挖掘,下探设计维度
除了电子化屏幕端口的设计介入,通过服务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可以设计的部分还很多,每个关节接口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仓库地图流线、产库储位货架结构、仓库导视系统、仓库工作台、各节点流程空间、包裹容量面单的规范化,这些内容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继续探讨的领域
服务蓝图-下探机会点--------------
一点点感想.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B端设计的确枯燥难啃,但最后如果按常规的设计表现来看,确实表达效果没有那么抢眼。
但沉淀下来看,B端设计更多的考察的是,对整个产品流的理解,以及用简单手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整个B端的设计,涉及到的是更加细分领域的用户,虽然我们常听说B端设计不重要,能用就行,但是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中:
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B端用户在离开工作环境后同时也是C端用户,他们接触的是当下最新最高效的产品使用模式,但是为什么到了工作上却还要忍受上世纪的低效操作模式?作为设计师,应该让这种概念有所变化,重视B端设计的体验,并且帮助B端用户获得更高效流程的产品使用感受;同时,作为设计师,也要拓展更多的认知,更加了解产品本身的运作和结构,这样能帮助自己更好的设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