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弟子规》第二十七课

2018-03-25  本文已影响35人  学会学夫子国学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学会学夫子学堂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不去努力实践知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就容易养成浮华的习性,这样下去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大学》说:“致知在格物。”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和研究万物之中的道理和规律。知识是来源于现实的,如果把现实和知识分开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只能增长自己的浮华之气,不能应用于现实学了有什么用呢?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生死攸关的场合,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赵国大将赵括因只会纸上谈兵,被白起在长平坑杀大军四十万。陆游写下《冬夜读书示子聿》勉励儿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青壮年时期肯下功夫,到老了才能有所成就。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毕竟还是不够的。想做出一番成绩,一定要注重亲身实践。诗的后两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成为广为流传的名句佳话。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如果只去做事,不学习,就会凭着自己的经验去做,把错的道理当成是真理。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也是古人对我们现在政治中提出的“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该怎么应对的指导思想,书本上的东西,都是前人研究和总结出来的,如果能参照着去做就会省去很多摸索的时间,所以做事必须要参考前人的经验去做,如果只是自己一味的去做很多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你并不知道,还把它当作真理,一说就是:“我多少年了都是这么做的”。因为没有科学依据,所以你多少年可能都是错的,只是没有造成后果而已。但是不会那么好运,也许有一天就会出事。从书籍中反观自照,找出自己的差距,随顺书中的教诲,依教奉行。通过不断地学习,当我们把书中的道理真正领会了再把它们转化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体悟,转变成自己处理事情的方法,当我们真正有了这样的智慧以后,在生活当中出现什么问题都可以得心应手,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很多孩子每天读到三更半夜,可是考出来的成绩却非常差,原因就是不会学习。读书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心,如果眼睛在看,口也在读,但是心没有专注在课业上,想着其他的事情,也是白看白读。孔子教学生是没有贫贱等级分类的,只要有愿意学习的他都教,但是他也有他的要求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简单说就是不是你真心的特别想学我就不教给你。举一反三在我们眼里总是觉得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但是在孔子眼里却是“心”有没有在想一个问题的表现。所以古人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让他背书,这样精神就集中。现在的孩子经常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玩手机,这些精神倒是很专注,读书的时候脑子里想的还是这些东西那学习就没法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