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集晨曲
晨雾未散时,市集已从街角漫出来。蒸笼掀开的瞬间,白汽裹着麦香扑向行人,像谁抖开了一匹温热的绸缎。
老舍说:“北平的夏天,果子摊是红红绿绿的。”此刻竹筐里堆着带露的桃杏,绒毛沾着晨光,倒像把整片果园搬到了青石板上。
油条是市集的闹钟。面团在沸油里翻腾,膨胀成金黄的脆响,咬下去时咔嚓一声,惊飞了屋檐下打盹的麻雀。
卖豆腐的阿婆用木勺轻舀,白玉般的豆腐在清水里微微颤颤,倒比她额头的皱纹更柔韧。汪曾祺写豆腐“嫩得像姑娘的脸颊”,原来烟火气里藏着最朴素的诗意。
正午的市集是沸腾的。阳光穿透遮阳棚,在瓜果上镀一层蜜糖。西瓜被劈开时,红瓤里嵌着黑籽,像谁把星星撒进了夏天。
有孩童举着糖葫芦挤过人群,山楂裹着晶亮的糖衣,在日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斑。旁边的茶摊却静悄悄的,粗陶碗里浮着几片茉莉,香气被热气蒸得缥缈袅袅。
朱自清说“热闹是它们的”,此刻市集的喧闹却像潮水,漫过脚踝时,反倒把心里的空隙填满了。
骤雨来得急,豆大的水珠砸在油布棚上,噼啪作响。有趣的是,菜贩们不慌不忙,把青菜拢进竹筐,倒像给翠玉盖上了一层纱。
雨帘中,卖花的老翁蹲在屋檐下,湿透的栀子花在怀里发亮。这让我想起齐白石的画:再潦草的笔墨,也藏不住对生活的热望。
暮色是市集的滤镜。夕照把蒸笼染成琥珀色,糖浆在铁板上凝成琥珀,连空气都甜得发黏。
收摊的汉子扛起半扇猪肉,油渍在蓝布衫上洇开地图。晚风掠过时,肉钩叮当作响,倒像给市集谱了首粗犷的终曲。
有老妪坐在石阶上数零钱,皱纹里嵌着一天的烟火。她哼起不知名的小调,混着烤红薯的焦香飘远,让这黄昏格外踏实。
夜深时,市集渐渐静了。月光洒在空荡的竹筐上,残留的瓜香在风里打旋,像未说完的絮语。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说:“市声亦天籁。”是啊,这市集从晨到昏,从吆喝到炊烟,都活得鲜活——菜是菜的青翠,饼是饼的焦香,连散场时,也留下一地热气,等着明日再续。
风又起了,油条香漫过巷口,漫过路灯,漫进衣襟里。这香气里,藏着人间的秘密:原来最动人的滋味,从不是精致的摆盘,而是像市集一样,在粗粝的喧闹里,热腾腾地、活生生地,滚出日子本来的模样。